一、报告为数字经济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该报告的发布,是对中国数字经济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次全面总结与深刻洞察。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关键技术突破,从平台应用的广泛普及到政策环境的持续优化,再到各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的百花齐放与国际合作的不断深化,报告全方位展示了中国数字经济的勃勃生机。同时,基于现状的深入分析,报告对未来数字经济的发展态势、机遇与挑战进行了精准预判,为行业内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面对数字经济的新征程,报告提出了六大发展建议,旨在推动数字经济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
一是构建安全、绿色、包容的数字生态系统;
二是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三是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联合体;
四是加强数字人才的培养与迭代;
五是统筹推动超级平台和中小型平台协同发展;
六是健全数字经济规则与安全体系。
二、数据要素成为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引擎
2024年两会期间,“数字经济”成为热议话题,显示了其作为经济发展新引擎的重要性。报告特别提到,数据要素的地位日益凸显,已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通过不断完善顶层设计方案和构建数据产业链,数据要素市场正在稳步扩大,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源泉。
1.顶层设计日益完善
在政策规划方面,国家层面出台《“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强调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着力破除阻碍数据要素供给、流通、使用的体制机制障碍。在法律法规方面,国家先后颁布《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为数据安全保护、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基础。在地方实践方面,深圳、上海等地区发布相关条例,从数据权益、数据开放与开发利用、数据交易等方面创新地方法规制度体系。
2.数据产业链已具雏形
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飞速发展,拓展了数据采集渠道,推动海量数据资源成为生产要素。数据存储、处理能力稳步增强,“东数西算”工程深入实施,国家算力网络枢纽节点加快建设,数据中心建设规模和应用水平持续提升。截至2023年底,我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总规模超过810万标准机架,算力总规模达到230EFlops。数据开放共享不断推进,截至2024年5月底,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为各地各部门提供身份认证核验服务超107亿次、电子证照共享服务超108亿次,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平台数据共享超过5400亿次。数据交易流通规模不断扩大,上海数据交易所数据显示,我国数商企业数量超过100万家,技术型数商、服务型数商、应用型数商蓬勃发展。数据应用场景不断丰富,从互联网、金融、电信等数据资源基础较好的领域,逐步向智能制造、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领域拓展。
3.数据要素市场持续壮大
近年来,各地纷纷抢占数据交易发展先机,成立各具特色的数据交易平台。上海数据交易所构建“1+4+4”体系:紧扣建设国家级数据交易所“一个定位”,突出准公共服务、全数字化交易、全链生态构建、制度规则创新“四个功能”,体现规范确权、统一登记、集中清算、灵活交付“四个特征”;2023年数据交易额超11亿元,累计挂牌数据产品2100个。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实现了全国首个新型交易模式、交易系统、交易合约、交易场景、交易生态的落地,截至2023年11月,数据交易备案规模已超过20亿元,交易主体500余家,数据交易合约7901笔,数据产品1624个,已发放27张数据资产登记凭证。
1.顶层设计日益完善
在政策规划方面,国家层面出台《“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强调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着力破除阻碍数据要素供给、流通、使用的体制机制障碍。在法律法规方面,国家先后颁布《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为数据安全保护、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基础。在地方实践方面,深圳、上海等地区发布相关条例,从数据权益、数据开放与开发利用、数据交易等方面创新地方法规制度体系。
2.数据产业链已具雏形
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飞速发展,拓展了数据采集渠道,推动海量数据资源成为生产要素。数据存储、处理能力稳步增强,“东数西算”工程深入实施,国家算力网络枢纽节点加快建设,数据中心建设规模和应用水平持续提升。截至2023年底,我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总规模超过810万标准机架,算力总规模达到230EFlops。数据开放共享不断推进,截至2024年5月底,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为各地各部门提供身份认证核验服务超107亿次、电子证照共享服务超108亿次,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平台数据共享超过5400亿次。数据交易流通规模不断扩大,上海数据交易所数据显示,我国数商企业数量超过100万家,技术型数商、服务型数商、应用型数商蓬勃发展。数据应用场景不断丰富,从互联网、金融、电信等数据资源基础较好的领域,逐步向智能制造、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领域拓展。
3.数据要素市场持续壮大
近年来,各地纷纷抢占数据交易发展先机,成立各具特色的数据交易平台。上海数据交易所构建“1+4+4”体系:紧扣建设国家级数据交易所“一个定位”,突出准公共服务、全数字化交易、全链生态构建、制度规则创新“四个功能”,体现规范确权、统一登记、集中清算、灵活交付“四个特征”;2023年数据交易额超11亿元,累计挂牌数据产品2100个。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实现了全国首个新型交易模式、交易系统、交易合约、交易场景、交易生态的落地,截至2023年11月,数据交易备案规模已超过20亿元,交易主体500余家,数据交易合约7901笔,数据产品1624个,已发放27张数据资产登记凭证。
三、数据要素面临多维度挑战
然而,在数据要素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1.数据安全合规风险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体现了合规升级、监管趋严的宏观趋势。
《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相继出台,对数据要素流通使用过程中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作出相关规定。
2021年12月,国务院出台《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提出要探索建立数据要素流通规则,加强数据安全保护,推动完善数据分级分类安全保护制度。
2022年12月2日,《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明确指出,数据安全是数据要素流通交易的底线和红线,是开展数据流通交易的首要条件。
2022年12月,工信部印发《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办法(试行)》,围绕数据收集、存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销毁、出境、转移、委托处理等环节,提出相应安全管理和保护要求等七个方面。
2023年6月,交通运输部印发《公路水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管理办法》提出,切实保障公路水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维护网络和数据安全。
2023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业务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鼓励数据处理者在保障安全合规前提下,积极促进数据高效流通和创新应用。
2024年1月,《“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的出台以推动数据要素高水平应用为主线,提出要提升数据供给水平、优化数据流通环境、加强数据安全保障。
2.数据要素流通风险
数据要素流通使用环境复杂,涉及多方主体、多个环节,同时数据产品具有极易复制、非排他性、难追溯等特征,均使数据流通使用面临安全风险、隐私泄漏挑战等问题。这不仅威胁国家数据安全,也不利于企业和个人数字权益的保护,严重阻碍数据要素流通使用市场化配置。
3.数据分类分级风险
数据分类分级是构建完善数据要素市场的必要前提。基础制度建设相对滞后,无法有效支撑数据分类分级工作;传统数据分类分级工具在敏感数据的宽度、精度识别率不高;面向海量数据的数据资产分类分级,专业人员数量缺口巨大。
4.数据安全威胁多发
传统漏洞、弱口令、高危端口等安全问题及新生的勒索、挖矿、违规外联等未知威胁层出不穷,缺乏专业安全运营团队和常态化运营机制,导致现有安全防控能力难以抵御数据安全威胁。
四、全流程数据治理体系保障数据安全
针对上述挑战,道普信息风险管控专家提出了一套全流程数据治理体系。该体系涵盖数据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包括但不限于数据收集、存储、处理、传输和销毁等过程,旨在通过科学化、系统化的管理手段,全面提升数据安全管理水平,防范数据泄露、篡改和滥用的风险。
1.构建高水平数据安全治理体系
构建高水平的数据治理体系建设,不断开发创新的数据服务,融合目标、流程、方法、工具,建立覆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数据管理机制、数据管理平台、数据开放平台“框架,实现数据的资产化、可视化、服务化,保障数据的核心价值。
2.加强数据风险评估
明确数据资产清单,确保高价值数据得到重点保护。强化数据安全风险评估,对数据全生命周期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提升数据安全保障能力、风险发现能力,确保数据安全风险可控。
3.注重多规管理融合
基于网络安全责任制、等级保护、关基保护、密码应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监管要求,一次测评,多规满足,针对风险提出改进建议,实现合规工作的规范化,降低合规管理成本,满足监管部门各项数据安全要求,减少监管部门的通报,实现全面合规。
4.健全安全防护体系
实施数据生命周期管理,从数据生成、传输、存储到销毁的每一个环节加强控制。实施数据分类分级,对敏感数据采取加密、脱敏等保护措施,确保数据安全。同时,建立数据共享和传输的加密通道,加强终端和通信安全,防止数据泄露。
《中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现状与前瞻报告(2024年)》为数据要素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建议,明确了未来工作的重点方向。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数据要素将为各行各业带来深远影响,助力中国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增长。我们期待在未来几年里,通过有效的政策引导和技术进步,中国能够继续引领全球数字经济的发展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