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发展数字经济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获悉,由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国家网信办、商务部、中国科协联合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3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将于7月4日至7日在北京举行。据组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安排一场开幕式及主论坛、六场高峰论坛、六大特色活动、多场专题论坛和多项系统主题活动。届时邀请一些国际城市与北京市共同发起《全球数字经济伙伴城市合作倡议》,发布《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
值得一提的是,与前两届相比,今年全球数字经济大会首次设立了主宾国,于6月8日在新加坡举办了数字经济高峰论坛及系列活动,迈出了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朋友圈”的重要一步。与此同时,作为2023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六大高峰论坛之一的开放原子全球开源高峰论坛已于6月11日举办。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发展一级巡视员王建伟表示,工信部在完善政策规划体系、夯实数字经济基础建设、加快数实融合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效。《“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出台,并指导各地出台支持政策300余项,形成了覆盖全国上下联动的数字经济发展协同工作机制。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截至4月底累计建成5G基站超过273万个,全国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量达到10.95亿个,千兆光网已具备覆盖超过5亿户家庭的能力。此外,工业互联网全面融入了45个国民经济大类,具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240个,重点平台工业设备连接数超过890万台,工业APP数量突破了31万个。
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朋友圈”
新加坡作为东南亚的经济、资本和科技中心之一,也是《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的发起签约国之一,具有发展数字经济的独特优势。王建伟表示,中国与新加坡两国在数字经济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合作空间和发展前景,作为“全方位高质量的前瞻性伙伴关系”,双方通过深入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有望成为全球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如何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深入挖掘数字蓝海创新前景,引起了产学研各界专家的热议。新加坡工程院院士颜水成认为,以ChatGPT为代表的AI基础模型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投资机构普遍把基础模型作为下一个投资机会,寻找投资标的,基础模型的发展充满着巨大的机会。
新加坡管理大学法学教授高树超对新加坡数字经济发展模式作出解析。他介绍道,智利、新西兰和新加坡,这三个非常小的经济体发起的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是对世界数字经济规则的创新,树立了全球标准。他对中国在更深层次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与全球数字经济伙伴进行更深入合作,给出了非常乐观的评价。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吕本富介绍了中国的数字经济合作观与双多边合作实践,并通过对比分析中美数字经济得出结论:由于中美数字经济在世界上是两强,所以和则两利、斗则两败。他认为数据的流动非常重要,但需要区分为公域数据和私域数据,未来最重要的是会用外脑把世界上的公域数据集中起来,同时通过私域数据训练内脑,内脑加外脑的模式将是未来智能经济的主流。
美国信息产业机构总裁克里斯托弗·缪万德对全球数字经济合作前景作出展望。他认为,从数字经济的角度来看,新加坡已经远远超过了同等经济规模的其他国家。如何处理有关部署数字经济的法规问题需要得到重点解决,大多数政治解决方案往往无法有效地解决问题,最终多利益相关者模式显然是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模式,为那些可能不是来自强大国家的个人和来自这些社会的企业家创造公平的待遇。
新加坡管理大学战略与创业副教授陈亮认为,数据只是原始资源,而数据能力是点石成金的“炼金术”,这种“炼金术”很可能来自于私人数据和第三方数据之间的互补性,但如果数据不能透明或安全地转移,这种炼金术就不太可能出现。他指出,国际数据流动将对解决不平等和发展问题产生同样甚至更深远的影响,前提是发展中国家要保持对数字基础设施、物流和人力资本以及创业环境的投资。数字经济最大风险来自于不一致、不兼容,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政策。因此建议不同法规政策体系在数字经济合作中要相互调适与衔接。
开源成数字经济发展主流趋势
在2023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开放原子全球开源高峰论坛上,工信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张云明表示,中国已成为开源参与者数量全球排名第二、速度增长最快的国家,为技术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生机活力。下一步,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加快推进开源体系建设,释放开源发展潜能,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是完善体系化布局。坚持全国“一盘棋”,加强开源体系顶层设计,营造更加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打造开源应用示范标杆。支持国内外优质开源社区加快孵化和应用推广,助力提升关键软件源头创新和供给能力。三是深化开源文化理念。汇聚产学研用各方力量,共同探索新时期开源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径。四是发挥开放合作优势。大力发展以开源为代表的产业协作方式,让发展成果更好更多惠及百姓。
“当前开源已成为全球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和推动新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和必然趋势。”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许心超表示,近年来,北京市积极打造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北京标杆”和“开源高地”,为我国开源生态繁荣和国际开源发展作出了北京贡献。未来将进一步加大对开源的投入,大力支持开源技术创新,加快推进开源开放模式,积极开展开源商业化探索,持续优化开源发展环境,助力开源赋能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作《当前热点话题下对开源发展的三点认识》报告时指出,IT生态必然是开源和闭源的交织,软件供应链全球化至少在基础软件领域开源不可逆,大模型和生成式AI的发展将大幅度提升开源开发质量与效率。未来,应大力弘扬开源精神,把握开放、共享、协同、生态的开源本质;鼓励奉献,尊重市场,探索开源商业模式;推进构建面向全球的开源生态治理体系,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来促进全球化开源生态;探索LLM/AIGC在开源软件开发中的应用,构建面向开源软件开发的ACI系统,在维护开发者群体多样性和持续创造性前提下,有效提升开发效率和质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怀民认为,开源已成为科技领域创新的重要模式,通过自组织的社区群体,鼓励人们以兴趣为导向进行软件创作,以群智激发的多样性推动创新,适应网络计算时代的不确定。应探索融合工程范式与开源范式的群智软件开发新范式,形成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和有机社会的强大合力,共同打造我国新型开源基础设施底座,探索学术共同体开源发展新模式,共同构建充满活力的开源创新生态。
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理事长孙文龙公布了基金会成立三年来的成果,他透露,32个开源项目通过技术监督委员会(TOC)的技术准入,覆盖操作系统、存储、安全、中间件、云原生、超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开源硬件、工业软件、浏览器内核、字库标准等12个重点领域,这为“存、防、云、算”和“芯、软、硬、端”的共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