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强化数字经济赋能职业教育发展
中国教师报2023-05-05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迅猛发展,数字化转型成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契机。

  数字经济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实现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重要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部署要求:“统筹推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山东省聚力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做优做强数字经济,“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特色。但是调研发现,山东省在推进职业教育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构建数字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产教融合方面仍然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数字经济背景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存在如下不足:

  数字化人才供需矛盾较为突出。随着产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加快,人力资源供求矛盾逐渐显现。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45.5万亿元,占GDP比重39.8%。以智能制造为主的工业智能化和服务智能化逐渐普及,很多职位逐渐被智能化取代,结构性失业对劳动用工造成一定的冲击。与此同时,高端设备、智能制造需要大量数字化技术技能专业人才,由于培养体系不完善,数字人才专业开设不足,数字职业的市场需求仍面临较大缺口。《数字经济就业影响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数字化人才缺口已接近1100万,随着全行业数字化的快速推进,人才需求缺口还会持续放大。

  中小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不足。数字经济背景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象首选数字经济产业头部企业,中小企业因其社会地位相对较低、资金和技术不足、企业运营管理缺陷等问题导致校企合作意愿和能力不强,不利于中小民营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

  职业院校数字化内涵建设不够深入。山东省高职院校已根据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需求开设或升级了数字化专业,但部分学校仅仅改变了专业名称,对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特点、人才需求特点和核心能力分析不足,普遍存在适应区域数字化发展的课程体系开发缓慢,具备地方特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滞后的问题。尚未形成对接数字产业与职业教育的区域性大数据共享与应用平台,人才供需信息不畅,数据信息孤岛依旧存在,个性化学习服务领域大数据技术不够充分。

  基于此,就强化数字经济赋能职业教育发展,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成立数字经济协会,发挥“连接”作用,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数字经济协会在促进产教融合中应担当好“政策引导者、标准制定者、质量评价者”三重角色。一要发挥行业协会的引导作用,密切关注数字经济发展、技术更新迭代、数字人才需求以及产教融合发展的政策信息,积极动员协会成员融入职业教育发展。二要积极参与产教融合相关数字化职业技能标准的制定,在专业设置、培养方案、实训基地以及技能考评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三要将数字经济协会纳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机制的评价参考,深入分析教育政策的执行、人才供给以及技术成果转化等效果,促进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提升。

  充分发挥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主体作用,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产教融合培养机制。强化职业院校与企业的衔接,依托大型企业建立理念先进、设施完善的数字化教学培训中心,同时让中小企业参与到产教融合培养体系建设中,在促进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改造的同时,掌握不同类型企业对数字化人才需求情况,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机制,为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提供广泛的数据积累。

  聚焦数字经济产业发展需求,优化高职院校数字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应对教育教学实现数字化改造和提升,重构数字化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场景和实训过程的仿真化和智能化;打破数据壁垒,紧贴地区发展特点和行业需求,为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个性化培养和多元化实习培训;强化教学、科研管理中的数字技术应用,提升数字化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发挥地区优势,建设数字化高水平的实践中心。《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启动高水平实践中心建设项目,通过政府搭台、多元参与、市场驱动,对地方政府、企业、学校实行差别化支持政策,分类建设一批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真实生产和技术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公共实践中心、企业实践中心、学校实践中心。建议立足地区发展优势,积极支持建设和优化提升一批数字化高水平的实践中心。例如,山东淄博中德智能制造产教融合示范基地搭建产业服务平台,通过智能装备研发制造、产品中试、生产线数字化升级等工业服务,赋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以数字化、智能化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搭建创新加速平台,建设工业物联网、智能协作机器人等研发与制造板块,整合西门子、莱茵科斯特在全球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领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专家资源,推动科技研发和技术转移,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形成以国家高端人才为核心,中德权威专家为智库,在国内率先实现一个城市贯通“中职—高职—本科”双元制育人体系;构建“名校+”运行保障机制,与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校和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搭建起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沟通衔接机制,实现多路径融通、多渠道成才。

阅读:
分享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给微信朋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