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下旬,武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办公室赴圈内八个城市进行了深入调研。长江日报记者在随行调研中发现,圈内城市正逐步改变“项目为王”的单一发展模式,依托都市圈创新资源,加大科技投入和人才引进,用科技创新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赋能。
■ 鄂州
高新技术企业同比增长41%
鄂州积极对接东湖科学城,共同培育重大创新平台。沼山时空精密测量原子干涉设施获得省科技厅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研预制立项和国家发改委科教基础设施立项。对接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和光谷实验室,引进科技成果来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研院孵化转化,累计引进科技创新项目67个,培育科技型企业67家。新认定市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23家,总数达到76家。对接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谋划开展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合作。
积极利用武汉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创新人才等基础创新资源,支持鄂州创新发展。与武汉14所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新引进武汉高校院所科技成果48项,47家企业与武汉高校院所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探索鄂州市创新券支持鄂州企业购买武汉创新服务。新引进武汉地区院士专家、科技副总、博士服务团、科技特派员等科技创新人才42人。
2022年,鄂州市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561家,同比增长116%。115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28家,同比增长41%。省级科创“新物种”企业新增8家,总数达到2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增7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增20家,总数分别达到13家和50家。
聚焦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武汉共建科技园区。葛店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布局的三安光电、瑞华光电、芯映光电等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92.5亿元,新引进华讯方舟产业基地等光电子信息项目8个。葛店新型显示器件产业集群入选首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葛店大健康产业园从光谷生物城新引进武汉海希生物等项目6个;临空光电子产业园正在进行内部道路施工。
2023年,鄂州将新建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等产学研合作平台20家;加快创建超硬材料、现代中药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 黄石
“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加速形成
黄石谋划实施光谷科创大走廊黄石功能区重大科创项目428个,总投资2430亿元,项目开工率达94%。
2022年,黄石成功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指数位居全国第80位、城市创新能力位居全国95位;大冶湖高新区首次进入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黄石科技城、上海离岸科创中心建成开园;获批化学原料药及制剂、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2个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高效节能通用设备制造获批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新增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3个;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分别首次突破1000家、500家,达1572家、586家;省高企百强企业4家、科创“新物种”企业37家,其中融通高科获批省级“独角兽”企业,全省仅2家、武汉市外唯一一家;13个项目获省级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3项。全市科技创新氛围日益浓厚,各类创新主体蓬勃发展,“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加速形成,科技创新“关键变量”已成为黄石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核心力量。
2023年,黄石将加快推进黄石大学科技园建设。重点围绕黄石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临空制造服务等优势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引导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10所高校院所与黄石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科研中试基地、高校成果技术转移中心等类型高校(黄石)产学研创新中心,打造科创资源聚集区。
今年,黄石将加强科技人才培育引进,引进科技人才600名以上。目前已选派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武汉高校院所32名科技特派员到黄石开展技术服务,帮助黄石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助力黄石经济社会发展。
■ 黄冈
谋划建设22个重点科技项目
2月9日,黄冈(光谷)离岸科创中心正式开园运营,入驻企业44家,其中,黄冈本土34家企业入驻建立研发中心,引进10家科技型企业孵化培育。
3月9日,武汉东湖高新区与黄冈签署合作共建光谷黄冈科技产业园备忘录,光谷黄冈科技产业园“光谷第九园”揭牌,双方将围绕光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三个产业,实行人员共派、资金共投、产业共建、绩效共考、要事共商的模式,打造专业特色园区。
2022年以来,黄冈申报高新技术企业461家,高企总数突破700家,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152亿元。
黄冈市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达到4家,湖北中科产业技术研究院、麻城石材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已实质化运营,正针对企业技术需求开展产业共性技术研究,推进产学研融合,提升企业科技创新水平。
2023年,光谷科创大走廊黄冈功能区谋划建设22个重点科技项目,截至目前,科技企业加速器一期6万余平方米厂房已正式交付使用,大学科技园、智汇谷、东湖高新黄冈智能科技产业园等项目平台正在加紧施工建设,高新技术孵化器二期项目即将开工。
今年,黄冈将扎实推进“32232”工程,组织开展“万名专业人才智汇基层”“院士专家企业行”等活动,大力实施科技副总、科技特派员计划,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做优“千企联百校”活动品牌,组织专家团队深入县市区精准征集技术需求,组织武汉专家教授来黄冈开展技术咨询和诊断,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 孝感
人才共享已成孝汉科技合作重要支撑
孝感市不断创新孝汉科技人才合作和引进方式,吸引武汉专家以项目服务、业余兼职、短期合作、人才租赁等形式,参与孝感产学研合作。“研发在武汉、转化在孝感”成效明显,孝汉科技人才共享已成为孝汉科技合作的重要支撑。
以政策供给营造引留武汉科技人才良好环境。先后出台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若干措施“15条”、“加强人才发展激励促进科技创新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对从事重大课题、重点项目研发取得突破性成果的科技人才给予奖励资助,全方位招引各类科技人才。积极推进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推行“包干制”试点,优化拨付流程,简化项目资料,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为科技人才“解套松绑”。通过持续完善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政策环境,吸引武汉科技人才来孝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以研发合作打造使用武汉科技人才重要载体。围绕重点产业链、创新链匹配人才链,支持重点企业联合武汉高校院所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及奖励项目,通过科研项目柔性引进武汉科技人才。2022年,孝感市共申报获批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45项,获得资金支持3000余万元,其中与武汉高校院所合作的项目占比超过一半。
以技术支持打通武汉科技人才服务基层最后一公里。坚持与武汉市联动,协同推进“32232”科技合作工程,2022年共争取省和武汉市院士专家、科技副总、挂职博士、科技特派员82人,为孝感科技企业和农民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 咸宁
加快光谷科创大走廊咸宁功能区建设
咸宁牢牢把握武汉都市圈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快推进光谷科创大走廊咸宁功能区建设。目前,光谷科创大走廊咸宁功能区集中开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等项目463个,总投资1734亿元;其中核心区开工项目142个,总投资604亿元。核心区签约惠斯安普医疗器械、铭软云视等电子信息、大健康产业项目27个,总投资约274亿元。核心区18个重点科创项目纳入省重点项目推进,已开工项目17个。
2022年,咸宁市组织邀请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纺织大学等专家团队20余人次来咸宁开展技术对接活动5场次。引进88名国内外领军人才、583名高学历专业紧缺人才。省级12名科技副总全部到岗,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40个,促成成果转化24个,引进人才51名,达成项目协议17个,推动共建平台23个;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评价1026家,入库数量同比增长251.8%。全市已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87家。完成登记科技成果125项,转化科技成果75项,交易额2835万元;登记技术合同2685项,合同总成交额115亿元。
目前,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正在加紧建设,预计5月底可开园,将有30家咸宁重点企业入驻,设立研发中心10家。
今年,咸宁还将持续推进咸宁科技创新中心(科技金融港)、咸宁大学科技园建设,以光电子、新材料、大健康产业链为主提供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业孵化、人才培育等服务,打造创新资源集中、双创生态活跃、产业发展质量优、协同创新效率高的标志性区域,形成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创新创业引领区。
■ 仙桃
通过科技部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验收
去年8月,仙桃市通过科技部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验收。创新加持之下,仙桃市GDP也首次迈上千亿元台阶,成为湖北首个“千亿县”,仙桃国家高新区成功入选第十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仙桃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县(市)为契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推动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培育一批科技型企业、汇聚一批创新资源,推动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探索形成了向科技要增长、向创新要质效、向市场要活力的县域经济创新发展新模式,努力打造“创新之城”。
着力抓创新平台建设。重点打造以湖北省非织造布技术创新中心、湖北省仙桃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仙桃黄鳝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主的“一中心两院”创新平台。2022年,仙桃市指导6家企业建设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新增2家省级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新增2家省级星创天地;成立首批5家湖北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目前,全市现有省级技术创新平台15家,市级技术创新平台128家。
真金白银抓创新主体培育,持续推动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先导产业发展升级。全年科技型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达到5.66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额4197.67万元;以科技政策、科技金融服务“滴灌行动”,为同辉医疗等5家科技企业争取3000万元金融资金支持;对纺织服装企业实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的项目,按投资额的10%给予补助。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3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64家,湖北省“瞪羚”企业13家。2022年实现高新产值498.73亿元,同比增速13.9%,全省排名第4位,高新产业对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真真切切抓科技成果转化。积极举办技术招商活动,全市17家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校企合作,2022年登记科技成果67项,登记技术交易合同407项,成交总金额已突破30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速95.78%,全省排名第7位。
■ 天门
从武汉高校柔性引才100余人
2022年,天门市深入对接“32232”科技合作工程,充分发挥柔性引才作用,以高层次研发平台为载体,从武汉纺织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柔性引才100余人,全市科技人才总量增至1500人。新建设科技特派员工作站6个,新选派科技特派员80名,组织全市380名科技特派员开展服务乡村振兴活动,推广新技术42项,新品种30个,培训农民1万余人次。
这些引进人才为天门市企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邓晓辉为湖北领尚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解决萝卜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武汉科技大学欧阳曙光教授为天门安安化工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磷化氢尾气处理技术指导;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魏志宇到天门裕和食品有限公司指导鱼肉食品研发等等。
天门还着力建设高层次创新创业平台,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平台42个,其中国家级星创天地1家、省级创新孵化平台13个、省级创新平台21个。
天门建设技术供需对接平台,设立科惠网天门分中心,搭建企业与武汉都市圈高校、科研院所供需对接云服务平台,组织专利成果转化对接活动,累计转化科技成果72项,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50亿元,科技成果获省级以上奖励数达到13项。
2023年,天门市正在加紧科创中心建设。天门(武汉)离岸科创中心已落地武汉东湖高新区高新网谷2号楼,共15层,5月底可正式开放入驻。天门市政府、武汉纺织大学和卓尔控股集团强强联合,携手成立湖北天门纺织服装产业技术研究院,研究院大楼目前正在开工建设阶段,预计在2023年上半年完工。
■ 潜江
投入2亿元高标准建设科创中心
2022年,潜江市围绕省委、省政府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的决策部署,投入2亿元高标准建设潜江科创中心,进一步提升科技创业孵化能力和水平;出台《潜江市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试行)》,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政策环境。
政策加持下,科技创新不断为潜江高质量发展赋能。2022年,潜江国家高新区成功获批省级光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型产业集群、国家火炬潜江微电子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52.3亿元、同比增长5.2%,占GDP比重为17.2%。
围绕武汉都市圈科技同兴,潜江市着力引进武汉市科技资源,助推潜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向武汉借智。引进省农科院、武汉轻工大学、武汉农科院、湖北工业大学等在汉高校院所的10名专家教授作为省级科技特派员,服务企业转型发展。支持新硅科技、永安药业等7家企业与在汉高校院所合作共建企校联合创新中心;指导企业与武汉高校的专家组建了5个专家工作站和1个院士工作站。
转武汉成果,助力产业加快创新,推进21家企业引进转化在汉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25项。
享武汉资源,加强创新主体培育。邀请武汉市知名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潜江企业开展“一对一”科技辅导,辅导55家企业申报高新企业、较上年增长71.88%,51家通过专家评审,还指导202家企业评价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较去年增长320.8%。
向武汉引才,加快潜江区域科创中心建设。潜江市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已引进3名武汉人才;武汉工程大学潜江绿色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湖北大学潜江产业技术研究院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谋划共建湖北地大锂电新能源产业创新研究院,将服务潜江“4+1”现代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