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发布会第二场,邀请到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市新旧动能办专职副主任李友堂同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三级调研员郝建民同志,市新旧动能办副主任扈骏凯同志,解读《关于加快推动“四新”经济和数字经济攻坚突破的实施意见》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实施意见出台背景和主要内容
一、出台背景
“四新”经济、数字经济代表着未来发展方向,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我市实体经济基础较好,工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但产业结构不优、创新活力不强等问题较为突出,尤其是“四新”经济、数字经济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去年以来,我们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思路举措,推出了发力主攻链条经济、奋力突破“四新”经济和数字经济的重大部署,并初见成效, 化工产业超过炼油成为东营经济增长第一动力,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为今年实施攻坚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我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已经开局起步,各地都在抢抓机遇,布局新的产业“赛道”,迫切要求我们在“四新”经济和数字经济发展上聚焦发力、实现更大突破。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23年为“四新”经济和数字经济攻坚突破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多次提出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会同市直有关部门进行深入研究,充分借鉴上海、温州等先进地市经验,立足东营发展实际,围绕转型发展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深化工业数字赋能等,研究起草了攻坚方案,在多次征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关于加快推动“四新”经济和数字经济攻坚突破的实施意见》。
二、主要内容
《实施意见》共包括四个部分内容。
(一)总体要求
主要是提出了推动“四新”经济和数字经济的工作要求,明确了总的目标任务。到2023年底,全市“四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增加值增速达到20%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50%以上,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86%以上。
(二)推动“四新”经济攻坚突破
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4个方面,提出了15条攻坚突破的具体措施。
1.聚力攻关新技术。一是加快建设创新园区,迭代升级“两个创新中心”、聚力培育“四个创新高地”、布局发展“四个特色创新片区”。二是加快打造创新平台,实施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攻坚行动,加快高端石化研究院等重点创新平台建设,优化孵化载体空间布局,推动技术研发攻关和成果转化。三是加快推动企业创新,支持企业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开展高新技术产业攻坚,推进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梯次培育高成长创新型企业。
2.聚力发展新产业。一是以“四新”经济带动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编制出台《东营市碳达峰工作方案》,打造黄河零碳三角洲标志性示范区。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大力发展风电装备、锂电、氢能、光伏装备等产业,提高新能源发电上网能力。二是以“四新”经济改造提升优势产业。突出高端化工、高端装备、橡胶轮胎、有色金属、现代高效农业、现代海洋等优势产业,推动高端化、智能化发展。三是以“四新”经济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材料、文化旅游、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进一步提升产业能级。
3.聚力打造新模式。一是推广运用“互联网+”,把新技术、新业态嵌入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各个环节,重塑产业发展新优势。二是着力发展平台经济,培育推广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经营、销售、社会服务新模式,规范推动平台经济健康发展。三是加快发展“制造业+”“服务业+”“农业+”“旅游+”等新模式,推动产业模式、结构、链条跨界融合。
4.聚力培育新业态。一是新文创,深挖黄河文化精神价值内涵,加快产品创新、内容创新,丰富文化、体育、旅游产品,推动数字文创产业发展。二是新零售,加快推动传统商贸转型,线上,丰富数字智能应用,繁荣电商经济、网红经济;线下,推广商圈智慧化改造,加速布局无接触消费场景。三是新金融,推动金融科技,支持重点向数字化变革和“四新”经济倾斜;深化科技金融,推广产权质押融资、成果转化信贷等,反哺产业发展。四是新外贸,壮大外贸企业主体,丰富外贸综合服务,鼓励推广数字技术应用,推动服务贸易高端化转型。五是新教育,优化整合云端教学资源,规范在线教育平台发展,加快建设东营智慧教育云平台,借助大数据技术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六是新医疗,深化数字技术应用,依托各类“互联网+”服务模式,重构线上线下结合的医养服务流程,创新健康保险服务新业态。
(三)推动数字经济攻坚突破
确定实施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经济园区、数字基础设施、数据价值化“五个行动”,并明确了14条攻坚突破的具体措施。
1.实施数字产业化引领行动。一是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聚焦电子信息制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信息传输服务等核心产业,培育壮大产业规模。二是清单化引进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发展壮大链群经济,提升集群化发展水平。三是围绕石化、石油装备、风电、铜基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培育打造“数字经济总部”。
2.实施产业数字化转型行动。一是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二是推进数字乡村试点建设,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三是加快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分享经济、在线经济、平台经济。
3.实施数字经济园区建设攻坚行动。一是建设数字产业化载体,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数字经济园区。二是围绕产业数字化方向,着力推进园区智慧化改造,培育工业互联网园区。
4.实施数字基础设施提级行动。一是实施“双千兆”网络提升工程,优化提升网络基础设施。二是超前布局“存储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东营市算力中心建设。三是加快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推进规模化商用。
5.实施数据价值化升级行动。一是推动企业开展数据分类分级治理,完善数据要素供给体系。二是完善山东省数据交易东营平台功能,培育数据要素交易体系。三是健全数据融合应用体系,打造数据驱动的“产业大脑”。
(四)保障措施
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四新”经济和数字经济攻坚突破领导小组,完善“部门协同、市县联动”工作推进机制。加强督查考核,将“四新”经济、数字经济发展成效纳入年度综合考核,对“四新”经济考核成绩排名前2位的县区、市属开发区,市级财政给予资金奖励。
李友堂
今年的“四新”经济攻坚突破主要突出三个方面。
一是转型升级传统产业。通过实施产业基础再造、重大技术装备攻关等工程,推动技术更新、工艺优化、装备改进、产品升级。围绕我市传统产业,如石化产业,要持续加快“减油增化”、整合提升步伐,聚焦乙烯、丙烯、碳四、PX、纯苯5条细分产业链,推动石化产业由基础炼化向化工新材料、高端化学品转型发展。橡胶轮胎产业,依托骨干企业稳步实施整合优化、数字转型、品牌培育,支持优势企业数字化车间改造,加大新能源汽车轮胎研发制造力度。石油装备产业,以突破深层、深海、非常规为重点,靶向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鼓励企业由产品制造向“制造+服务+品牌”转变。有色金属产业,围绕产业重塑、拉长链条,推动向高性能铜材、铜基电子新材料转型发展。
二是发展壮大优势产业。突出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关键性产业,着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更具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基地。新材料产业,按照园区化、集群化链条化发展路径,抓好功能陶瓷、稀土催化、高性能氧化铝纤维等专业园区建设,争取再引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优质企业,加快打造2000亿级产业集群。生物医药,聚焦化药、中药等产业链,打通从基础原料到成品药产业技术链条,实现产业园区集约发展,打造300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新能源产业,发挥东营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氢能等资源富集的优势,抓住国家政策支持和央企国企加速布局的机遇,加快推进建设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锂电池材料基地、氢能装备制造和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打造千亿级“海陆风光氢储装”可再生能源产业基地。
三是培育推动新兴产业。着眼未来发展方向,深化“互联网+”模式运用,大力发展创意经济、共享经济。同时,立足我市产业基础和优势,推出一批应用场景,为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应用推广提供更多实实在在的机会。比如,航空航天产业,积极推进中国商飞东营基地、航空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打造山东重要的航空试验基地和临空经济区。健康养老产业,推进建设市健康养老服务中心,推动农村幸福院、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连锁化运营,加快引进医养结合等新业态,力争在发展中高端养老等方面实现破题。
郝建民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将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发展数字经济部署要求主攻“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两大主线,夯实“工业互联网、数字新基建”两个基础,全力攻坚突破数字经济,加快开辟高质量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一是全力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立足产业发展现状,加快数字产业化。聚焦电子信息制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建立重点企业名录库,强化外引内育,强化运行监测研判,持续做优存量、做强增量,壮大规模。二是纵深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高标准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一业一策”制定转型目标和实施路径。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开展“晨星工厂”突破行动,在化工、石油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打造一批标杆示范。三是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以工业互联网构建全要素、全产业链新型工业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按照“大企业共建、小企业共享”,建立“市级-省级-国家特色专业型平台-国家级双跨平台”梯次成长培育模式。推动“云帆”平台争创国家级“双跨”平台。四是优化提升数字基础设施。实施“双千兆”网络提升工程。推动5G网络、光纤宽带网络建设,超前布局“存储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
扈骏凯
下步,我们将突出项目、平台、要素三位一体,全力争取“四新”经济实现新突破。一是突出项目抓手。今年全市拟实施“四新”经济重点项目199个,年内计划投资648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104个。我们将充分发挥统筹协调职能,压实工作责任,打通项目快速落地、快速推进“绿色通道”,以项目建设加速产业链式集群发展壮大,通过规模效应,加速产业集聚,做大产业规模。二是突出平台载体。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产业园区和核心企业,重点培育和争创一批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全力做好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申报认定和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优化整合工作。加快创新资源整合,细化落实相关政策,推动“双创”向纵深发展。以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和领军企业为重点,加强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扶持培育,积极做好新旧动能重大产业攻关项目申报,支持运用科技创新突破“卡脖子”技术。三是突出要素保障。着力提升要素整合力。人力方面,突出抓好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蓝色人才申报工作,积极向上汇报争取,力争更多人才入选。资金方面,集中论证一批“四新”项目,精准指导申报中央和省预算内资金支持;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政策,强化借贷供需对接,着力破解资金制约,助力“四新”经济发展壮大。
郝建民
围绕数字经济,下一步,我们将强化4项举措,全力攻坚突破。
一是突出三项重点,奋力突破数字产业化。持续提升数字产业规模、质量,培育一批具有行业话语权的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年内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50%以上。分类培育市场主体。强化外引内育,做强光电子材料、电子元器件、高端软件等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培育一批高新技术、“瞪羚”、“专精特新”企业,推进“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着力打造数字经济总部。推动胜利油田、中金岭南等企业与中信云网、胜软科技等数字领域重点企业合作,培育3-5个数字经济总部。
二是强化三项举措,纵深推进产业数字化。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为重点,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大力实施智能化改造。加快推进垦利石化万吨级AAS特种树脂智能生产线、大业新材料年产10万吨胎圈钢丝智能制造、金雷新能源海上风电核心部件数字化制造等88个重点项目建设。强化示范引领。培育打造40个以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智能制造场景等试点示范。打造行业标杆。开展“晨星工厂”突破行动,加速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打造对标省级标准的10家“晨星工厂”、5家“小灯塔”企业。
三是聚焦三个层面,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推动工业互联网在跨界融通、技术创新、服务支撑等方面提档升级。培育打造国家级“双跨”平台。支持“云帆”工业互联网平台与国内知名平台合作,构建立体化数字赋能服务体系,争创国家级“双跨”平台。引导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聚焦智能制造、双碳管理等领域,年内推行100个优秀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新增600家企业上云上平台,选树10个以上企业内网改造、企业上云标杆示范。拓展“平台+园区”融合应用模式。以开发区悦来湖数字经济产业园、东营港5G智慧化工园区为重点,培育2-3个园区智慧化改造试点。
四是聚力四个领域,优化提升数字新基建。加快建设高速泛在、绿色低碳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动5G基站建设。年内新增1700个以上,累计建成7720个,基本实现农村5G全覆盖。加快光纤宽带网络建设。建设第五代超高速光纤网络,实现园区、企业等万兆级接入能力。布局“存储算力”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东营市算力中心建设,打造鲁北最大绿色高效算力中心。加快国家级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推动胜利油田和中石化石油工程设计公司解析二级节点规模化商用,年内标识注册量突破500万个。
来源:东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