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年伊始,升级版“限塑令”实施,一系列环保措施如火如荼地进行:
纸质吸管取代塑料吸管,环保餐具取代普通塑料餐具,可降解塑料袋取代一次性塑料袋……
环保一直是近年来,社会可持续发展前提下永恒不变的主题,科学家们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在与时俱进。
塑料工业环境下产生的大量塑料垃圾极易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此前,塑料垃圾的处理方法往往是填埋、焚烧等,而这种常规的处理方式并不能从源头上解决“白色污染”问题。
如今,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吴边团队提出一种新策略,通过计算机蛋白质策略对温和条件下塑料生物降解的PETase进行计算重新设计,该研究为拓宽生物降解塑料的应用场景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CS Catalysis上,并被选为当期封面文章。
对于塑料的思考和担忧,早在2004年,英国普利茅斯大学教授Richard C.Thompson等人就提出“微塑料”的概念——这种“海洋中的PM2.5”无处不在——不可降解的微小塑料碎片(~20 μm)几乎侵占人们的生活,从人类“生产”的塑料垃圾中来,散布至土壤和海洋,后又回到生态圈和食物链去,被包括人在内的生物摄入,陷入一个自“产”自“消”的大循环里。2016年,日本京都工艺纤维大学Kohei Oda团队报道了首个在30°C下可有效降解低结晶度PET塑料的IsPETase降解酶,但其稳定性却不尽如人意,无法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
此次,中科院团队提出的新型蛋白质稳定性计算设计策略(greedy accumulated strategy for protein engineering, GRAPE)为废水中微塑料的处理提供了新思路。科研人员设计了一个计算策略(贪婪积累的蛋白质工程策略),基于计算机蛋白质设计对IsPETase进行稳定性改造,获得了鲁棒性显着增强的重设计酶。
研究表明,系统聚类分析与计算派生库中有益突变的贪婪积累相结合,使突变体 DuraPETase 得以重新设计,得到明显的熔融温度,该温度急剧上升 31 °C。在温和条件下,半晶碱聚(乙烯二乙酰胺)(PET) 薄膜(30%) 的降解显着增强(超过300倍)。还可以在温和条件下,使2g/L微塑料完全生物降解为水溶性产品,为引导不可回收的PET废物的生物降解,以及将产生的单体进一步转化为高价值分子创造了机会。晶体结构揭示了个体突变与设计模型的匹配。同时,在积累过程中,可以捕获协同效应,同时缓解表观相互作用。
该研究实现了2g/L微塑料在温和条件下的完全降解,为我们拿它无可奈何的微塑料提供了新的处理思路,为计算机辅助蛋白质改造提供了新思路,为进一步了解和推进自然环境中的聚酯水解提供了有价值的工具,为酶性能的全球优化提供广泛性的适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