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新冠病毒杀死肿瘤细胞,这波“神操作”能复制吗?
众创网2021-01-15

日前,一篇发表在《英国血液学杂志》、仅有3个段落的案例报告,震惊了世界。

一位恶性淋巴瘤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后,体内的肿瘤在未给予激素治疗、化疗、免疫治疗的情况下,居然大面积消失。间隔四个月的肿瘤PET-CT造影显示,示意肿瘤的黑色斑块绝大多数消失。

惊叹这波“神操作”之余,追问随之而来:新冠病毒为什么能击退肿瘤细胞?这一个案有没有普适性价值?癌症患者是否就有了治愈新路径?

科学家们最关心的:

“神操作”的可能性

来自英国康沃尔皇家医院血液科的作者推测,可能的作用机理有两种可能:

一是病原体特异性T细胞与肿瘤抗原的反应;

二是炎症细胞因子对自然杀伤细胞的激活。

肿瘤细胞之所以不受控制的生长、转移,是因为人体的免疫系统把它们当成了正常细胞,这时癌症患者体内的免疫系统成了“睡狮”。由于新冠病毒的入侵,激发了特异或广泛的免疫激发,叫醒了“睡狮”,把肿瘤细胞、EB病毒等一并干掉。

针对具体机制,不同学者持不同观点。

学者告诉记者,“新冠病毒杀死肿瘤细胞”可能是个巧合。巧合的点可能是“小段肽” 。T细胞特异性杀伤是经过新冠病毒“介绍”才认出肿瘤。

这个过程正是人体内的获得性免疫。新冠病毒蛋白外壳上的小段肽或者细胞感染后释放的小段肽,如果正好和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相似,前者激发获得性免疫产生的杀伤性T细胞也能够识别后者。

学者表示,这虽是推测,但从新冠肺炎患者的表现看,也是很有可能的,因为重症患者中“炎性细胞因子风暴的发生”是主要死因,这意味着新冠病毒会诱发体内免疫系统“疯狂”释放炎性因子,且具有巨大杀伤力,只要“认得准”,完全有可能在4个月内杀死患者体内的恶性肿瘤。

上海海洋大学特聘教授、比昂生物创始人杨光华对记者表示,新冠病毒可能在次患者体内激活的是广谱免疫。大幅减少的不止肿瘤细胞还有患者此前感染的EB病毒的拷贝数,因此很可能新冠病毒激活了患者的整体免疫系统,使得包括自然杀伤细胞等在内的免疫细胞数量剧增,对所有其识别为“异己”的单元统统干掉。

“目前的简单报道透露的信息较少,难以做出全面判断,也不排除特异免疫的可能。”杨光华说,在治疗时,医院应该之前有采集患者的肿瘤样本,相信团队会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包括对于这个病例的分析,深入的 T细胞分析,还有肿瘤组织的特异性分析等等。

患者最关心的:

主动感染新冠病毒能否将肿瘤赶出身体

癌症病人主动感染新冠病毒是不是也能把肿瘤统统赶出去呢?

高危操作、请勿模仿!

针对可能的非理性操作,学者们纷纷表达了这一呼吁。由于先前癌友圈出现的兽药治癌、疟原虫治癌等乱象,很多专业人士也表达了忧虑。

这个案例能不能在别人身上重复,在进一步研究无结果之前,很难确定。即便未来相关机制明确,证明是可重复的,现代诊疗手段也必然会有所优化。

毕竟,直接感染新冠病毒的操作,太原始了!有违安全、有效的基本要求。

既然论文报道了肿瘤消退的“曙光”,科学家们会有哪些推论?

可以做肿瘤疫苗、可以发现肿瘤标志物、可以进行基因改造……

如果激活的是特异性免疫,相关免疫路径已经成型,那么最快的是找到能够激发免疫的小段肽,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合成重组蛋白,用于相关类型肿瘤的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还要评估肿瘤类型,是不是匹配此类特异免疫。

如果是广谱免疫,还可以对新冠病毒加以改造,去掉毒性的部分,形成病毒型肿瘤疫苗的载体。杨光华表示,“改造病毒形成肿瘤疫苗并用作载体是一个很好的方向,能够形成比现有的RNA疫苗、DNA疫苗更具高效和高模仿性的免疫。但这个方向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由于新冠病毒通过呼吸系统传播,很难控制它的传播。”

如果是由新冠病毒溶瘤所致,那么仍需要对新冠病毒进行改造,使其只攻击肿瘤细胞,而对正常细胞无害,并形成系统的疗法。

此外,从可能的普适性来讲,由于患者是经典霍奇金淋巴瘤,这一肿瘤区别于其它实体瘤,因此,普适性相对较低,如果说新冠病毒是激活整体免疫系统而导致肿瘤的死亡,那么将更有可能会找到其他相似的案例,提高普适性,而如果是激活特异性免疫,那么普适性或许不大。

共同关心的:

怎样应对变异后的病毒?

近期,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多地局部暴发,31省区市本土新增确诊病例,已连续三日过百。

本轮疫情中,有患者经过了六次核酸检测,才查出阳性,对于这种现象,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表示,这与检测次数有关。

感染者或是病人从暴露感染到病毒开始排毒,专业上叫“强隐期”,而无症状感染者排毒专业上叫做“前隐期”,也可以叫实验室检测筛查的窗口期。在窗口期期间,检测很多次都可能检不到阳性,但到前隐期末就会检出阳性,“这个现象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冯子健表示,目前黑龙江和河北的病毒输入来源还在调查中。调查有很多线索,有一些线索要逐条去排查。

△1月13日,河北三河市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工作。

本次溯源困难在于什么呢?冯子健指出,这个病毒有可能是人员带入的,也有可能是物品带入的。这些物品、环境可能在调查时已不再能够检出病毒了,或者这个物品已不在当地了,这就非常难断定病毒的来源到底是什么。另外,人员也可能随着时间的延长体内携带的病毒消失了,无法检测到,这个时候建立关联就非常困难。

去年12月14日至今,全球至少有7种变异的新冠病毒,而变异的病毒传染性似乎增强了,但毒性并没有增强。对此,冯子健表示,一方面,可能要做更长期应对新冠病毒的准备,另一方面,因病毒的传播能力增强后,过去的一些防范措施不再那么有效,各项措施的力度可能还要再加强。

阅读:
分享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给微信朋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