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北京市的海淀区不断优化营商环境,鼓励创业创新,做科技创新产业的先行者,率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精尖经济结构和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说到海淀,人们就会想到中关村。中关村是中国人才和知识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北京最著名的大学、中国科学院的研究院所都聚集于此。而今天的中关村,已经不是四十年前那个安静的大学城,大大小小的高科技企业也都落户于此,将这里打造成了中国科技创新的高地——它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也是中国第一个全国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共海淀区委书记于军说,在这些年的发展中,海淀区诞生了中国科技创新史上多个“第一”:“经过这40年的发展,我们始终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走出了一条具有海淀特色的创新之路,这里诞生了中国的许多第一: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第一家不核定经营范围的企业、第一家无形资产占注册资本100%的企业、第一家有限合伙投资机构、第一个政府引导基金……”
北京科源轻型飞机制造实业有限公司也有一个“第一”的名头——它是中国第一家私营轻型飞机制造企业。这家公司的董事长原永民原本在中关村经营一家叫做“科源”的餐馆,1993年从南京买进一种新型轻型飞机的专有技术后就打算开家公司造飞机。可是在当时的中国,还没有私营企业造飞机的先例,原永民的公司在注册环节就遇到了障碍。让原永民感动的是,海淀工商局并没有因此对他的注册申请置之不理,而是逐级向上请示,为他办下了营业执照:“你没有执照的话,你后面什么都买不了。那个时候执照怎么办?不知道!就是一个餐饮企业要造飞机。在那个时代,我们的政府,就决定要让我们先行先试。这就体现出海淀的功底来了。
正是受益于海淀区这种对创新精神的鼓励和包容,陈春先、柳传志、俞敏洪、李彦宏、雷军等许多中国知名企业家都是从海淀区起步,一步步走向成功。海淀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也从1988年的500多家发展到去年的11000多家。这种变化也体现在中关村,在今天的中关村创业大街,无人快递车、智能座椅、无人图书馆这一类的高科技创新创业小项目随处可见。中关村创业大街负责人姚宏波表示,创业大街是中国第一条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特色街区。“创业大街是遵循了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这样一个模式。到目前为止,累计孵化了近3000家团队,融资额277亿无人民币,平均1567万,这个是一个非常高的比例,独角兽有Face++,36氪等。”
中关村创业大街自2014年开街,通过对海淀图书城等传统业态的调整改造,形成了集创新创业、科技金融、文化创意等于一体的新型业态集聚区。而在海淀区,这种变化也不只于这一条街道。中共海淀区委书记于军表示,未来,整个海淀区都将继续推进科技创新,壮大创新型经济体系:“下一步,海淀将对标国际一流水准,以文化与科技融合为新动力,以构建新型城市形态为统领,在技术供给上,坚定不移地走核心技术创新路线,强化关键技术攻关和前沿技术创新,推动培育一批新成果。在产业上,加快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