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说,刚刚在15日宣布完成2.5亿C轮系列融资的“红芯”公司,其拳头产品——“自主研发”的基于自主可控浏览器核心技术的浏览器,被曝光是伪创新产品。
媒体报道称,红芯浏览器文件多次解压后,出现大量与谷歌浏览器Chrome一致的同名文件,甚至出现了Chrome的图标文件、版本号(49.1),乃至红芯浏览器安装程序的文件属性中也直接显示其原始文件名为Chrome.exe。
打开红芯浏览器官网,“自主可控”、“国产”等字眼会首先映入眼帘。红芯在其融资新闻稿中曾如是定位:“作为一家专业的技术型公司,红芯高度重视核心技术的研发,坚持技术创新,全力研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浏览器核心技术,推出世界第五颗也是唯一一颗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浏览器内核——红芯Redcore。”
据悉,目前世界主流的四大浏览器和内核分别为:微软IE浏览器内核Trident、谷歌Chrome浏览器内核Blink、苹果Safari内核Webkit、火狐浏览器内核Gecko。小一点的浏览器往往采用上述内核,比如诸多国产浏览器(360、百度、搜狗等),用的都是谷歌Chrome浏览器的Blink内核。
资料显示,谷歌Chrome浏览器除了正式发布的Chrome版本外,尚有一个Chromium项目,供开发者开源使用。对于该开源项目,谷歌的要求仅为标注来源即可,使用成本极低。这意味着,红芯浏览器与众多国产浏览器一样,仅是通过谷歌浏览器内核进行二次开发的浏览器,与其宣称的自主可控的浏览器内核相差甚远。
对此,红芯官方发布声明称,红芯浏览器内核是基于通用的浏览器内核架构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的,而红芯Redcore内核的技术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红芯隐盾、红芯云适配以及安全可控浏览器。
针对质疑,红芯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高婧回应媒体称,公司是基于国际上通用的浏览器架构来做改造和创新,红芯浏览器本身就是基于谷歌开源的一部分,而浏览器的代码是国际公司做了很多年的。
高婧称,“并不觉得这是一个坏事,公司搞了这么多年浏览器,从来没有得到过一次这么大范围的关注”,她表示,公司的定位就是服务于企业级需求,大型企业客户在审核、批准方面流程是非常严格的。在高婧看来,“自主”指的是用开源技术来自己改造,而“可控”指的是若产品中有1000万行代码,而团队懂得所有代码的内部架构原理,可以利用它为其所用。
红芯创始人兼CEO陈本峰也向媒体表示,红芯浏览器确实是基于谷歌Chrome浏览器内核而开发,但他强调,红芯在内核层面有自主创新,以适用于中国企业用户的办公上网需求。对于网友的质疑,陈本峰承认,的确有些问题:我们如果它协议里面有,我们确实应该对他进行感谢,我觉得如果说这点我们做得不对,我们就承认我们的错误。
目前,红芯的当务之急是需要对“自主可控”的含义进行明确,至少要与业内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