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广告门”的“罗生门”,比亚迪这场风波究竟是谁的“锅”?
众创网2018-07-31

近日,围绕在比亚迪的新闻话题不少,因最近被爆出涉及金额11亿元的“广告门”事件,一时,比亚迪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

mp12661078_1430187815092_9.png

事件梳理

6月13日,比亚迪子公司上海比亚迪电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比亚迪电动”)发布了一份声明,称“公司发现有不法单位或个人伪造我公司印章、冒用我公司名义开展广告宣传类合作业务,我公司已向公安机关提交材料”,并表示“犯罪嫌疑人冒用我公司名义签订的合同与我公司无关”。

7月4日,比亚迪在官网再次发布声明,提及到此次事件中关键人物“李娟”的名字,并称李娟已被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虽然这两次单方声明并未引起太多的关注,但比亚迪并未停止行动,于8日后再次发布第三份申明《关于李娟等人冒用比亚迪名义开展相关业务的声明》,详细披露了整个事件的经过。申明中,比亚迪称李娟等人用伪造的比亚迪印章与相关公司签署的合同等事宜,概不知情,也与比亚迪无关,称自己是该“违法行为”的受害者。

0.jpeg

对此说辞,广告公司们显然无法接受。当日晚间,涉事广告商上海竞智广告发布一篇文章怒怼比亚迪,并拿出多个相关文件证明。双方颇具戏剧性的冲突令事件关注度急速上涨,“广告门”事件进一步发酵。

b-HU-hfhfwmu6022711.jpg

7月16日,比亚迪发布公告再次强调称,李娟并非比亚迪在职或离职员工,也不是比亚迪董事、监事或高级管理人员,比亚迪从未授权上述人员以比亚迪名义从事经营活动、代表比亚迪签署合同。

6366743834558012107730579.png

而在此前被比亚迪点过名的上海雨鸿也于7月16日凌晨,通过官方微博发布了一则“关于比亚迪广告门事件的声明”。声明中称雨鸿公司从未授权李娟以本公司名义承揽包括比亚迪在内的任何广告业务,李娟亦不是雨鸿公司的员工。

综合以上声明可以看出,涉事多方各执一词,谁在说谎?这件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但至今仍扑朔迷离。

对比亚迪的影响

比亚迪这个1995年创立的中国汽车品牌,由20多人的规模起步,2003年成长为全球第二大充电电池生产商,同年组建比亚迪汽车。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比亚迪一直被很多人认为是国产新能源汽车的领头羊,是国内自主品牌的代言人。上市短短5年,营业收入就达到千亿元。据有关数据显示,从2015年到2017年,比亚迪连续三年蝉联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

但随着2017年年报和2018年一季度报的出炉,却显示比亚迪的经营状况不容乐观。受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的影响,比亚迪2017年净利润下滑,同比下降19.5%,2018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暴跌83.1%。并且在一季报中显示,预计今年1-6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下降82.59%至70.98%。

timg.jpg

此次“广告门”事件的发生,牵涉的范围较广,涉及30家公司;金额较大,欠款达11亿元。与此同时,比亚迪的股票也在此次事件发生后遭遇下跌,跌幅超5%。可以说,这件事给比亚迪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不仅仅是舆论上,还包括经济财政上。

除此之外,“广告门”事件还暴露出了比亚迪内部管理的不足,它在申明中多次强调李娟等人用伪造的比亚迪印章与相关公司签署的合同等事宜,概不知情,但对于对方广告商拿出的部分证据又无从解释,由此可见,比亚迪在内部管理中出现了bug,这也无疑给比亚迪管理层敲响了警钟。

此次事件究竟真相如何?待警方调查完毕后才能水落石出。目前,“广告门”事件的关键人物李娟已被公安机关控制。

阅读:
分享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给微信朋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