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立仅三年的电商平台拼多多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递交招股书,拟募集最多10亿美元,IPO大军中又添一名闪电侠。
招股书显示,拼多多2017年营业收入为17.44亿元,同比增长245%;2018年一季度营业收入为13.85亿元,同比增长36.4倍。不过,其也在2016年、2017年、2018年第一季度,净亏损2.92亿元、5.25亿元及2.01亿元。
亏损,是拼多多难以逃避的关键词。招股书显示,拼多多2017年营业收入为17.44亿元,同比增长245%;2018年一季度营业收入为13.85亿元,同比增长36.4倍。不过,其也在2016年、2017年、2018年第一季度,净亏损2.92亿元、5.25亿元及2.01亿元。
招股书显示,2017年拼多多投入销售和市场开支的费用为13.45亿元,同比增长近7倍;2018年一季度拼多多投入销售和市场开支的费用更是达到了12.17亿元,接近去年全年水平。
可见,营销费用、管理费用加大是拼多多亏损的重要因素之一。
众创网获悉,在拼多多向美国SEC提交招股说明书之际,互联网母婴品牌“爸爸的选择”向其开启了维权战争。
根据“爸爸的选择”公司CEO王胜地表示,针对拼多多涉嫌涉及的多项法律问题,该公司已委托世泽律师事务所(北京)进行调查取证,并即将启动律师团队赴美对拼多多发起诉讼。
拼多多商家涉嫌销售侵权产品,拼多多如对此明知却未采取任何必要措施,则可能被追究法律责任。
“爸爸的选择”公司提供的诉讼资料显示,拼多多平台上的许多商家销售山寨产品,涉嫌侵犯其他品牌商标权。纸尿裤企业“爸爸的选择”从未在拼多多上授权,但使用其商标的店铺却不止几家,而是有好几十家。
此外,拼多多平台中许多商家未经“爸爸的选择”厂商授权,以“爸爸的选择旗舰店”、“正品授权”等作为宣传用语,低价销售“爸爸的选择”纸尿裤产品。
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拼多多平台,如果其明知平台商家利用其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仍未采取必要措施,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有关规定,拼多多是要承担连带责任的。
不仅如此,拼多多还被曝该平台与入驻商家签署的《拼多多平台合作协议》及制定的约束商家的各项平台处理规则均为格式合同,目前已出现了大量纠纷。
拼多多平台在与入驻商家签订的格式合同中,包含临时增加商家保证金、限制商家资金提现、针对“问题商品”对商家处以历史总销售额的十倍的赔付金、针对刷单行为对商家处以相当于补贴金额十倍的违约金等条款,加重了商家责任。拼多多在与商家签订的格式合同中有大量条款均加重了商家的责任,如果拼多多未尽提示及说明义务,很可能使得该等条款的效力遭到挑战,甚至可能被认定为无效。
拼多多如何应对这突如其来的风波?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