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络上出现了一种“搬运原创短视频引流吸粉”的方式:通过特定软件批量下载短视频,去除掉视频的水印。同时有专门软件修改类似于文件身份证的MD5,此后可通过“加片头”和“修改帧率”的方式通过人工审核并打造个人IP。而在电商平台上也能找到售卖“短视频搬运”教程和“去除MD5”软件的卖家。
众创网了解到,各个短视频平台都有关于用户知识产权或著作权的声明,提供了侵权的投诉邮箱。平台通过系统自动识别和查重审核机制来减少短视频被盗用的情况发生。有律师表示,对于“搬运短视频”再重新发布者,根据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如果牟利达到法定数额,行为人可能构成侵犯著作权罪。
那么“搬运视频”能得到哪些利益?有短视频平台推出了打赏功能,用户可打赏优秀内容,搬运视频者发布伪原创内容,从而获得打赏。有的搬运视频者靠盗用的视频积攒流量吸引粉丝,再推销产品或服务。
众创网分析,由于短视频平台上总不乏有一些趣味和创意的视频,加上平台自身的带动作用,会引起用户的纷纷模仿。例如“去广西”、“老爷爷卖冰棍”、“西安麻将糕和毛笔酥”。一轮短视频刷下来,总会碰到熟悉的动作和洗脑的背景音乐。模仿本无错,但大规模的模仿风气也让很多不法分子钻了空子,盗用短视频来非法牟利,混迹于众多同题材中也很难被监管者发现。
对短视频原创者提供知识产权的保护,更有利于提升原创者的创作热情,促进短视频的健康快速发展。在短视频原创者利益受到损害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虽然平台有一定的措施,法律上也有相关的规定,但仅靠这些来保护短视频知识产权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出台更加细化的规定来加以对短视频平台的监管。
笔者认为,对于短视频平台自身,首先要加强对于短视频的审核机制,对于同题材作品的数量可以实施“限流”,避免近似内容过多出现于平台之上造成监管的混乱。其次需要加强技术研发,让稳固的水印成为保护原创作者的基本措施。也要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实施有奖举报,最大程度上让不法分子无处可逃。最重要的是,要对非法牟利者采取严重的处罚措施,达到“杀一儆百”的警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