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司机打人、空姐遇害 网约车安全问题再成焦点
众创网2018-05-11

转眼间,中国的网约车市场走过了8年时光,许多人的出行习惯都已被改变,甚至会感觉出租车已变得生疏。不过在网约车出行常态化的今天,一些问题也相伴始终,仍待改善。乘客面临的安全问题正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4月29日,一则关于“滴滴司机打人”的文章引来热议。虽然双方已经和解,但暴露的问题仍值得思考。

近期的“空姐深夜打顺风车遇害”一事更是使人心悸。5月10日媒体曝出,一位21岁的空姐5月4日晚间从郑州航空港区搭乘了一辆汽车赶往市内,至5月6日早间家人发现与其失去联系,随后警方证实该空姐已遇害。针对此事,滴滴今日发布声明道歉,并在其官方微博发布消息,悬赏100万元寻找顺风车司机。

种种网约车案件并非孤例。在一系列事故之后,滴滴这类日订单辆超过2000万的大型平台,面临的安全问题和社会舆论的考验会更加严峻,对待乘客安全的态度也需要更加重视。

众创网了解到,在滴滴App招募信息中,滴滴注册司机实行实名制,需提供身份证、驾驶证和行驶证,在司机要求中,还有明确提示需无暴力犯罪、吸毒记录,无酒驾、毒驾等严重违反交通法规事故的前科。

滴滴客服表示,资料填写无误的话,审核期限为3-5天,通过之后即可在线接单,无需线下培训。

顺风车车主的申请条件则相对宽松,根据招募信息显示,车辆既可在本人名下,也可不在本人名下,车主审核时效最快为48小时,新车或新驾照则需要7-14天。从审核条件来看,并不是特别严格,此前美团打车的招募条件也有类似要求。

目前网约车司机审查模式大同小异。但是每家企业由于业务模式和规模不同,投入的精力和对执行力度也有差异。简单地说,规模大、利润率低的平台,更加追求效率,在审核上投入也更少。这从商业和经济的角度来考量似乎无可厚非,但是同时也埋下了隐患。具体到顺风车事故,相比快车、专车等审核机制,顺风车由于存在公益性质,更强调人情味和社交性,因此其审核条件也相对宽松。

交通部近日发文表示,网约车企业是运输服务的提供者,必须要承担承运人责任和相应的社会责任。检验网约车发展的标准不是“流量”或“估值”,而是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乘客和司机是网约车企业的“衣食父母”,是其走远做强的“资本”,正是他们的选择撑起了企业的“流量估值”和持续发展。如果没有乘客和司机的选择,再大的网约车平台终将会轰然倒塌。

对此,笔者认为网约车平台与公安犯罪人员记录的数据打通是非常必要的,且企业应投入合理比例的精力去设立安全审查机制,不能一味追求流量。

阅读:
分享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给微信朋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