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网约车补贴大战卷土重来 交通部连发三文表示不可持续
众创网2018-04-24

交通运输部微信号近期连发三篇评论性文章,指出“‘烧钱大战’不可持续,呼吁网约车发展要“脱虚向实”,运输市场要公平竞争”引发多方关注。

网约车平台是互联网分享经济、新经济实践中涌现出来的新物种,充分调动了公共交通体系外的车辆资源,弥补了当下出行领域的消费痛点和消费空白,满足了消费者对乘车环境和服务的升级需求。3

2017年,我国网约车用户规模达2.25亿,预计2018年将达2.82亿。而持证上岗的司机只有10万名,市场供需矛盾突出。庞大的人流量,可观的现金流以及巨大的市场需求无不吸引着市场上投资者的眼球,这也使网约车行业在几年前,就获得了极大关注与发展。

网约车市场的广阔,吸引着大批的企业进入。继美团正式宣布进入打车领域后,携程、高德也陆续进军网约车市场,纷纷推出各自的出行服务。

3月份,美团打车正式进入上海。之前在南京试水一年,对外宣称日订单量已突破10万单。

3月27日,作为重要入口的地图导航商,高德地图宣布推出顺风车业务,成都、武汉两地率先上线,同时开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城市的车主招募。4月3日,携程宣布拿到了天津市的网约车牌照,从专车和共享汽车两个细分领域上布局基于旅行场景下的出行服务。一场由BAT、小巨头、创业公司、传统车厂参与的网约车大战2.0拉开序幕。

不同专业投资机构、互联网巨头、金融机构、主权基金及相关实业集团各显神通,利用强大的资本支撑力,用“烧钱”补贴方式来获取市场份额。

高补贴、价格战、烧钱狂的背后,一些行业乱象也随之而来,如恶意刷单、不符合资质的汽车进入市场、服务质量下降等。

3月21日,美团打车上海站开通,便引起了当地网约车市场的激烈反响。

据媒体报道,美团打车上线上海的20个小时内,日订单量就突破10万单,当天22时,订单量冲破15万单。短短三日,美团打车就在上海拿到了1/3的市场份额。

这一切都离不开美团打车的高额补贴。美团打车在上海司机端推行的“前三月零抽成”措施吸引了众多司机前来注册。为满足不同司机的跑单需求,美团打车还设置了不同运营情况的不同奖励。司机在规定的时间和区域,每单可补贴订单金额的10%到40%不等,20元封顶;只要司机每天至少完成10个有效订单,并且保持10小时在线,美团就对其实行“600元保底,超额奖200元”的奖励。

然而一切都不如想象般的美好。为了赚取高额补贴,很多司机存在恶意刷单的现象。有司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第一天很多人都是一个多小时才接到一单,哪有那么多单?”“大家基本上就是互相帮忙,你缺个几单,我缺个几单,相互之间就补上了。而且基本不用花钱,注册个乘客端就有补贴。”有些司机为了多拿补贴,甚至半路将乘客扔下。

滴滴、美团司机驾“套牌车”运营的情况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近日,在上海网约车非法客运专项整治行动中,滴滴、美团各被罚款十万元。

短期看来,以“烧钱”补贴的方式鼓励人民群众选择某一家的互联网平台服务,看上去是平台公司抢占了市场份额,人民群众获得了“优惠”。但长期看,“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所有享受到的“免单”服务,是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这样低价倾销式地抢占用户,是对交通出行需求的扭曲,造成了市场环境的混乱,在高额补贴的刺激下,滋生了司机刷单、中途退单、“马甲”车经营等不规范现象,而不安全、低质量的服务最终均由人民群众来承担。

平台想要持续吸引用户,“烧钱”不是长久之计,还是要优化服务。

阅读:
分享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给微信朋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