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起摩拜被美团收购的消息就络绎不绝,经过一天的发酵后,传言终于尘埃落定。4月3日晚间,摩拜召开股东会议表决通过美团收购案,最终,美团以35%股权、65%的现金收购摩拜单车,其中3.2亿美元作为未来流动性补充,A、B轮投资人及创始团队以7.5亿美金现金股权退出。摩拜的第一阶段故事告一段落。
据了解,摩拜单车已欠下供应商约10亿元人民币,挪用用户押金60亿元人民币,债务总额合计超过10亿美元,即便在大股东腾讯多次输血的情况下,摩拜单车还有10亿美元巨额债务。摩拜CEO王晓峰在股东会上最后发表感言时说:“稍微让我有点欣慰的是,团队和公司还没有把大家的钱亏光,还有点小的收益。”亏钱是事实。
亏钱在互联网行业十分正常,诸多已上市科技公司如Amazon、京东、爱奇艺都正在或者曾有过长期亏损,但投资者有清晰的盈利预期。然而,摩拜单车如独立发展,在可见的未来看不到盈利预期,也没有上市的可能,甚至会面临财务危机。
所以在此时,“卖身”巨头不为明智的选择,且这正是美团所想要的。
去年情人节美团在南京试点打车业务,一年下来不瘟不火。到了今年美团步伐加快,让人感受到其对于出行业务不再是试水心态。摩拜单车解决的是最后一公里的出行,对于美团目前开展的网约车出行业务帮助不大。不过,摩拜单车在去年底就上线了共享汽车业务,看上去是希望通过此切入到出行大盘,这与美团的出行版图吻合。
众所周知,眼下这个节骨眼儿上 ,美团与滴滴在共享出行领域,一场刺激的大战刚刚拉开序幕。据媒体称,“美团上海以 3 天时间豪取上海30%的打车领域市场份额,日峰值 30 万单”。这足够让投资者和媒体惊诧:说好了的滴滴“垄断”呢?怎么如此轻易攻破?一点壁垒都没有?
事实上,司机也好、用户也好,对平台没有任何忠诚度可言,无论哪家竞品进入、补贴多一些,这帮人立马反水。滴滴辛辛苦苦教会司机用APP,最后反而为后入场者做嫁衣。
所以,美团收购摩拜,最大的“受害者”不是OFO,而是滴滴。
滴滴此时此刻的情况是十分不利。可想而知,摩拜接下来会接入美团吃喝玩乐各入口。摩拜的出行接驳流量直接导入美团打车。这对于目前滴滴出行与美团打车的战争来讲,简直是雪上加霜。
对于滴滴而言,第二个问题是:拿ofo怎么办?
时间拨至2016年9月, ofo宣布获得滴滴出行数千万美元战略投资。这是ofo获得的B+轮融资。此后ofo小黄车又分别在2016年10月(C轮)、2017年3月(D轮)和2017年7月(E轮)公布多轮融资,滴滴出行都是主要的参与方,同时DST、蚂蚁金服等巨头也成为ofo的主要投资者。
在很多人看来,滴滴自身一直在强调其要做的是出行平台,投资ofo符合其战略规划。然而这桩看似完美的联姻却在后期亮起了红灯。
2017年7月,滴滴派驻了一批高管到 ofo 任职,然而仅过了4个月,这些高管就被曝出“开始休假”,媒体将其解读为“双方磨合不顺利”。
随后,滴滴希望ofo可以与摩拜合并,一方面可以减少竞争成本,收割市场;另一方面,滴滴希望争取合并公司的管理权。与此同时,ofo的早期投资人朱啸虎等也都和滴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滴滴基本站在一致立场。然而,ofo的创始团队戴威等人都是明确否认了双方合并的可能性。
滴滴还没有放弃共享单车的“执念”,2017年12月31日,滴滴出行完成了对小蓝单车的企业收购,显而易见的是,依靠小蓝单车来对付ofo,是远远不可能奏效。一是品牌危机,另一个核心原因在于,小蓝与ofo、摩拜的体量差距太过明显。
于是,继托管小蓝单车后,滴滴终于打出了第二张牌——自营共享单车。1月25日,滴滴共享单车平台在成都上线,滴滴方面还表示:“青桔,是滴滴出行的新成员,寓意是略显青涩又饱含希望的果实。”
但这一切还是比不过,如今的美团“四两拨千斤”一招。
不知道去年底,滴滴撮合OFO并购摩拜时,有没有想过几个月后发生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毕竟那个时候美团还是个小股东、毫无存在感,那个时候美团丝毫没有流露出抢占打车市场的意图,可这个世界哪有那么多“如果”,对于滴滴而言,腹背受敌的局面已经实实在在的发生,远处还有携程、高德、易道虎视眈眈,要说“生死存亡”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