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人人都有智能手机,随着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人们外出只带一部手机就可以完成其他事情。比如近期苹果手机支持公交卡搭车,让人兴奋不已,现在出行越来越方便了。
3月30日,苹果公司发布了iOS 11.3,在更新系统之后,Apple Pay可以支持北京和上海的交通卡绑定,通过Apple Pay直接支付交通费用。继日本西瓜卡(suica)之后,中国是Apple Pay第二个支持当地交通卡支付的国家。
据了解,苹果推出的交通卡功能是基于近场支付NFC的技术,用户可在 iPhone 或 Apple Watch 上添加交通卡,以iPhone为例,只需要进入钱包 APP添加新卡,选择要开通的卡片类型,支付20元可退服务费及不低于5元的首次充值款即可完成开卡。目前,交通卡适用的城市和地点包括北京的地铁和公交车;上海的地铁、公交车、轮渡和磁浮列车。
刷手机的使用方式与使用实体交通卡基本相同,只需将手机感应区靠近刷卡闸机上的读写区域,并保持1-2秒,设备读取成功后手机屏幕会自动亮起提示,而当人进站后,则会收到一条提示,显示“进站成功”并附上交通卡内的余额。相比“扫码”方式,由于无需对手机进行唤醒、调用APP等操作,体验上便捷了不少。
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近150万亿元,居全球首位。其中,以支付宝、微信为代表的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占比接近7成,中国移动支付渗透率高达77%。如此高的支付规模,提早布局支付生态圈成为科技巨头们的重要目标。早在两年前,苹果公司 Pay移动支付服务就登陆国内,但NFC技术在国内一直没有大规模发展起来。虽然银联有闪付,支付宝的App里也可以看到NFC应用,不过并不是所有POS机支持NFC功能,也不是所有手机支持NFC功能,更重要的是用户习惯。
这也使得Apple Pay在中国的推进成为一个缓慢的过程,而现在进入到交通出行领域,无疑将加快Apple Pay在国内的推广。以北京为例,目前日均客运量早已突破千万人次,其中选择刷手机乘坐公交、地铁的用户已达160余万,日均交易量突破60万笔,月累计交易量近两千万笔,刷手机乘车渐成趋势。
除了苹果外,今年2月,谷歌也推出全新的“谷歌支付”App,淘汰过去的安卓支付和谷歌钱包工具。这让谷歌与苹果、三星等竞争对手更加一致,有助于消费者更加理解和接受移动支付。
国产手机厂商也已开始布局自己生态圈的支付生态链,华为有Huawei Pay,小米有MI Pay。对于手机厂商而言,在手机竞争同质化十分严重的今天,通过增加应用场景提升使用体验,成为留住老用户和拉拢新用户的最佳途径。可以预视到,移动支付在全球都是一个大趋势,成为主流支付方式已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