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武汉校友经济是城市 发展路径的优选
长江日报2018-03-29

社会比生物更加复杂。当双螺旋结构足以解释DNA模型时,大学、产业、政府的关系需要用三螺旋理论解释。三螺旋是指大学—产业—政府三方在创新中密切合作、相互作用,同时每一方都保持自己的独立身份,是一种创新模式。

作为国内顶尖的科技创新理论研究者,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清华经管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陈劲最早将美国社会学家亨利·埃茨科威兹和罗伊特·雷德斯多夫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的三螺旋理论引入中国。《三螺旋创新模式》是亨利·埃茨科威兹的文选,陈劲较早将其引进国内,并是该书译者。

接受长江日报专访时,陈劲说,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批判性地借鉴和吸收国际上经典的创新理论。

去年,武汉首倡并取得一定成效的校友经济模式,引起了陈劲的关注。去年,校友项目签约金额1.3万亿元,占招商引资总额超过五成。

“这或许是三螺旋理论在国内的一次实践。武汉利用校友资源招商引资,实质是让大学、产业和政府一同成为创新的主导机构,校友们提供在不同领域的解决方案,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提供了优选策略。”在他看来,能适用于本地资源的科学,是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潜力的基础,“这也是三螺旋的立足点。”陈劲说,武汉由科教优势衍生出的校友模式,是武汉的实力之源,为城市未来建设提供了一种思路。

在三螺旋理论中,突出强调了大学、产业、政府三方都可以是区域创新的实施者、组织者和发动者,通过发挥独立但协同的作用,形成螺旋上升的运行轨迹。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的实践则说明,大学可以成为企业家。

“在武汉,校友经济成功演绎,这是学校和政府互动的结果。这也体现出三螺旋在中国应用的优势。”陈劲说。

埃茨科威兹的三螺旋理论,政府从只提供科研资助流程,到参与到创新中,发挥更多的干预作用;高校通过自主创新,将技术扩散到企业;企业通过从高校引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加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而将更多资金用于与高校协同创新。同时,政府通过宏观政策进一步配置社会资本,创造鼓励高校进行创新的环境,进一步优化高校的自主、协同创新机制,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陈劲说,这一理论在武汉的应用显示,政府配置“校友”这一与“大学”息息相关的社会资本,而“校友”代表的企业与“产业”的力量,从大学获得汲养,又反哺大学进行协同创新,可以视作武汉对这一理论的创新。

阅读:
分享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给微信朋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