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为党媒发声痛批使得“大数据杀熟”引发网络舆论热议。身处大数据时代,却不是人人都知道“大数据杀熟”这种事到底是什么梗。一句话,最懂你的人往往伤你最深。
到底什么是“大数据杀熟”?
所谓“大数据杀熟”,有人将其定义为互联网厂商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用户数据,对老用户实行价格歧视的行为。
也就是说:同一件商品或者同一项服务,互联网厂商显示给老用户的价格要高于新用户。
此前,媒体调查就曾发现,在机票、酒店、电影、电商、出行等多个价格有波动的平台都存在类似情况,且在在线旅游平台较为普遍,而国外一些网站早已有过类似情况。
在各种对“大数据杀熟”的讨论中,不约而同的提到了一个典型的“杀熟”代表——滴滴出行。
很多网友都在吐槽滴滴出行中的“杀熟”现象:固定线路用户的报价更高!
不少网友一同验证,同一段路程,打车软件对两部手机的报价却不一样,老用户比新用户要价更高。
为什么商家要这样做?
多名网友对“杀熟”表示不惊讶,称这种事情其实早就有了。
最早要追溯到亚马逊在2000年一个差别定价“实验”。当年,有用户发现《泰特斯》(Titus)的碟片对老顾客的报价为26.24美元,但是删了cookie后发现报价变成了22.74美元。这件事情的曝光,让亚马逊面临消费者如潮的谴责,最后CEO贝索斯亲自道歉,称一切只是为了“实验”。
这是否仅仅是个“实验”不得而知,但调整价格来“追逐利润”是毋容置疑的。不过,知乎网友对背后的原因还深挖了一层,就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做出解答。其中,他们频繁的提到“价格歧视”(price discrimination)这个词。不过对于“价格歧视”和“大数据杀熟”的关系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认为商家的大数据杀熟就是一种价格歧视。网友MetalliCat称,在经济学中,有个简单的模型——需求曲线(Demand Curve),来说明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消费者对于一个产品的价格变动和需求量变动的关系。
商家不满足只用需求价格P来赚阴影部分(见下图)的利润,而是尽量让消费者A用P1价格购买,消费者B用P2价格购买,最后商家的总利润变成了阴影再加上蓝色的部分。
图片来自知乎
但是,也有网友指出,价格歧视和大数据“杀熟”是有区别的。前者是“企业在面对市场情况采取的部分定价策略和市场策略”;后者是“信息优势公司利用野蛮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消费者被动损失”。
这两种不同看法根本的差别就在于后者认为“大数据杀熟”是会“迭代”的,不是简单的商家给新用户一个价钱、老用户一个价钱,而是针对个人,随着ta购买次数变多(互联网获得的数据越多),商品/服务会变得越来越贵。
这部分网友根本上担心的是个人数据被恶意利用,大数据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何用是个问题。网友调侃道:“大数据比你妈还了解你,因为,你妈可能只看到了屋子里文文静静的你,但大数据把你方方面面都看了个精光。大数据懂你,但不爱你。”
这波操作是否违法?
显而易见,官媒的立场早已说明了一切。大数据杀熟这是一种利用信息不对称牟取暴利的手段,虽然看起来很“高明”,但实际上已经是违法行为。面对舆论的口诛笔伐,滴滴的官方声明与公开承诺间接地承认其所犯之错误,“从未有过大数据杀熟,预估价和实际价不同,会实时波动”“以前没有,以后也永远不会有”。
作为商家,至少应该明白同一时刻对同一产品的差别定价,尤其是将消费者蒙在鼓里随意加价的情形,已经构成违背消费者知情权的价格欺诈,不为价格法所允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