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相关记者调查发现,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存在大量自制假冒名牌化妆品及展示山寨奢侈品的短视频,视频制作者公然展示“自制”口红、粉底的过程,然后贴上名牌商标,通过留下微信号,转账发货,形成一条黑色产业链。
甚至,部分疑似制假视频还获得了平台的推荐,成为其展示假冒化妆品、山寨奢侈品的橱窗。除了自制“名牌”化妆品,在抖音、快手等平台,搜索“奢侈”、“名表”等关键词,还能找到大量展示山寨奢侈品的内容。
抖音、快手平台做出回应
昨日,两个平台陆续做出回应,感谢媒体监督,并表示对制假售假绝不姑息。
抖音表示,“出于自己的爱好,个人自制一些小东西,是美好的事情;但对外销售,需要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快手表示,“任何用户在平台上的推广与销售行为,只要触犯了《广告法》、《工商法》或其他相关法律,平台都将严厉处理,涉嫌帐号将被限制部分功能直至封禁。对于涉嫌传播教授制假的视频,我们发现一起处理一起,行为严重者将上报国家相关管理部门。”
流量入口的监管存在盲区
目前“微商”正在成为售假的重灾区。这些年《广告法》以及相关互联网法律日益严格,倒逼电商平台履行责任;图片分析、语义分析等监管技术的提升,也让电商平台上售假越来越难。如今,在电商平台,售假者如果上传了带有Chanel、Gucci等名牌logo的图片企图售假,很容易被平台的图片处理系统识破。因此,最近一两年售假者纷纷转型做“微商”,做社交营销。原因是这些流量入口,之前属于娱乐、社交平台,并没有对电子商务做出严格规范,监管也存在盲区。
就像这次媒体所揭露的事件,因为是跨平台违法,更容易形成监管真空。在前一阶段集中整治短视频的暴力、色情乱象之后,短视频售假也该被纳入下一阶段的整治重点。
职能部门应及时切换监管重点
互联网法律领域有著名的“红旗原则”,如果网络侵权的事实是显而易见的,就像是红旗一样飘扬,那么,网络服务商就不能装做看不见,或以不知道侵权的理由来推脱责任。短视频平台应该明白,自己的商业本质是流量入口,其实质相当于《广告法》规定的广告发布平台。按《侵权责任法》的规定,故意纵容他人利用平台售假,也可能被认定是共同侵权方,要承担连带责任。
随着售假从传统电商平台,转战娱乐平台、社交平台,国家职能部门的监管重点也应该及时切换。
在两三年前,关于微商到底归不归《消法》管,归不归工商管,曾引发过很大的争议。的确,如今的微商、“直播主带货”等新商业模式,模糊了传统商业交易的边界,也溢出了传统的监管领域。
如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被媒体曝光,成为了假货橱窗、售假的前端,相关的平台监管责任就必须落实,职能部门的监管也应该及时跟进。包括实施对短视频平台的“广告抽查”,倒逼平台履行监管责任,协同网信部门切断跨平台售假的产业链,实施全产业链的无死角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