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打得头破血流的国产手机厂商,终于难得地团结了一回。近日,9大国产手机厂商(小米、中兴、华为、金立、联想、魅族、努比亚、OPPO、vivo)大佬,齐聚一堂,共同发起一项所谓的“快应用标准”,并启动了快应用标准和即时应用生态联盟。
据悉,所谓的“快应用” 是九大手机厂商基于硬件平台共同推出的新型应用生态,用户无需下载安装,即点即用,享受原生应用的性能体验。“快应用” 使用前端技术栈开发,原生渲染,同时具备 H5 页面和原生应用的双重优点。
“快应用” 具有 “免安装、免存储、一键直达、更新直接推送” 四大体验优势,框架深度集成进各厂商手机系统中,可以在操作系统层面实现用户需求与应用服务间的无缝连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和应用服务的转化效率,同时支持生成桌面图标等留存能力。
举个例子,在 App 的情况下,你首先需要知道有饿了么、美团等外卖 App 可以寻找美食,然后需要到应用市场中下载安装这些 App,然后打开这些 App,搜索 “热干面”才能找到想要的服务。而有了 “快应用”,你拿到新的手机后,不需要知道哪个 App 可以帮你寻找美食,也不需要去下载那个 App,你只需要下拉桌面打开搜索框,输入 “热干面”,即可轻松获取相应的服务。
通过上述描述,是不是感觉和微信小程序很相似呢?
很多人都说此次“快应用”的发布是剑指微信小程序,其实说白了就是大家都在争夺手机桌面这个流量入口,手机桌面就那么大,谁能让 App 常驻,谁就更有优势。
手机厂商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试图从单纯的硬件厂商转型像苹果那样的硬件、软件和服务企业。其主要动因还是由于小程序,背靠微信这个超级 App,小程序经过一年多的发展,迎来了爆发期,用户都去微信下载小程序,没人会费劲去各大应用商店下载 App,没人下载 App,手机厂商们势必会丧失庞大的流量,以及流量带来的广告费和推广费,这就相当于釜底抽薪,将手机厂商在预装、应用分发、浏览器广告等环节的利润截走了。这一块业务收入虽然在手机厂商的营收占比不大,但却是重要的利润来源。
“快应用”的推出,这也意味着国产手机厂商和现有的软件、服务商进行了一定的利益冲突,比如说谷歌、微信、阿里等。谷歌对于国内的手机厂商显得非常宽容,相对来说目前双方的关系比较融洽。而阿里的云OS,基本上不为主流厂商所接纳,而搭载云OS的魅族等厂商则和阿里有着股权关系,也不算得是对手。当然,阿里旗下的支付宝小程序和“快应用”是竞争关系,但其体量比起微信来说还是小得多,矛盾还不算大。以目前形式来看,“快应用”想获得发展,微信小程序将是其路上巨大的阻碍。
有分析认为,快应用是一个平台,需要吸引APP厂商支持,意味着需要很大的市场推广及宣传费用。而且,中国各个领域的标准很多,能真正推广的标准并不多。
此外,还有一个致命的危机,国产手机之间的竞争已步入红海,料想未来也就3-5家手机厂商能够生存。只有“半条命”的国产手机,说不定哪天谁就倒下了,如何与小程序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