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书交易这件事并不新鲜,但最近,一个叫作“多抓鱼”的二手书交易平台,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爱书人群的注意。
自去年5月上线来,多抓鱼公众号已有超 30 万用户,累计卖出超 20 万本书。自去年 12 月开通全国所有城市后,目前平台每天稳定售出2000本书。卖书最多的用户,在多抓鱼一共卖出 1146 本书。
去年 12 月,这个十几人的小团队完成来自经纬中国、险峰长青、嘉程资本的 3000 万元 A 融资。任何产品的走红,都需要合适的时间节点。多抓鱼为什么能走红?平台背后的运转方式是什么?
分享经济与纸质书市场回暖
多抓鱼被资本看好,踩在了两个节点上。一方面,二手、租赁等循环商业模式,顺应了中国社会所处的经济增长放缓期。经历了 GDP 快速发展后,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速下降,表现在消费行为的现象就是,消费者会选择将过剩消费累计的商品,通过二手市场再次流通。同时,新一代消费者不同于父辈,他们愿意把自己的闲置物品与他人分享。
另一方面,中国纸质书市场正在回温,国人正在重新走进书店。2017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总规模为803.2亿元,同比增长14.55%,延续了近年来的增长势头。目前中国的出版业和整体书面价格都在上涨,纸质书的增长率甚至高过了电子书,二手书交易流通有了更大空间。
告别二手书刻板印象
正如“多抓鱼”名字一样,创始人猫助把用户比作挑剔的猫,如同捞取游鱼般寻找喜欢的二手书。猫不会青睐不新鲜的鱼干,用户也如此。多抓鱼采用C2B2C 买断式,平台从用户手中收书,再统一处理、定价、销售。多抓鱼对书籍进行严格筛选,只收没有物理硬伤的书,同时会进行清洁翻新和杀菌处理,这样就打破了二手书长久以来的破旧、泛黄、带着污渍的刻板印象。
同时,多抓鱼在不断提高平台循环效率,优化用户买书和卖书体验。买书的用户能低价买到好书、找到冷门书,卖书的用户“卖得方便”,只用扫描图书条形码就能卖书,对于大单用户,团队还会专程派人上门清点。
“社群+算法”模式
与豆瓣相比,多抓鱼完成了交易到社区的闭环——以工具切交易,再向社区发展。
猫助认为,二手交易平台本质上是社区。“虽然我们附加了服务,但所有东西其实都是用户提供的。社区的核心在于人,关键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在用,不同的人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氛围。”因此,多抓鱼注重内容的引导和社区氛围。用户在使用多抓鱼时,可以看到个性化的书目推荐、能通过标签来细化偏好。
决定平台如何收书、卖书的,不是调性而是算法。
早期,由于数据积累不足,多抓鱼用一刀切的方式收书(比如1折收,3折卖)。但如今,多抓鱼能根据算法,决定书的收取标准及动态定价,在保证约 60% 毛利的前提下,根据市场供求关系两端动态调价。这意味着稀缺旧书可能比新书还贵,比如《巨婴国》在多抓鱼的价格是原价的 2.7 倍。
接下来,多抓鱼也有更多选择。比如横线延展发展,拓展循环品类;纵向深入发展,与出版行业合作……开辟新的版图必然会迎来新的挑战,而这是多抓鱼在未来需要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