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摩拜与ofo价格战打得正酣。摩拜正式推出月卡和季卡,售价仅1折,其中月卡2元、季卡5元;ofo则直接给出“地板价”1元包月,还推出各种免费联名卡。
一时间,共享单车遍地开花,骑车出行成了新风尚。
而年后,不少用户发现这两家共享单车取消了月卡、季卡等长期使用的骑行卡折扣,恢复“原价”。小黄车ofo已关闭1元月卡购买通道,摩拜单车在北京的骑行月卡折扣也已停止,两家均恢复包月20元、包年240元的价格。
尽管ofo对外表示,在低价月卡告别舞台之后,会有免费周卡、小额折扣券等活动推出,这次是“优惠方式变化”的调整,但大部分消费者仍难掩心中失落。
事实上,让更多人抱怨的是,价格涨上去了,消费者体验上却依然问题重重,未见明显改善。
有网友表示,街头故障车辆十分常见,影响出行效率和心情。
对此专家表示,共享单车在形成一定用户群体后抬高价格,这并不意外。需要警惕的是,当一两家企业成为行业龙头时,一旦利用市场垄断地位擅自涨价,必然会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从人见人爱到泛滥成灾,两年间,共享单车行业所经历的变化,可能比传统行业十年经历的都要多。无论是恢复原价也好,提价也罢,共享单车企业敢于伸手掏消费者口袋里的钱,至少说明他们有底气了。而这个底气自然是“圈地运动”的结束。从遍地开花,到群雄逐鹿,几轮血腥的烧钱大战下来,诸如小鸣、小蓝之类的共享单车企业,已经被烧得非死即伤,市场基本形成摩拜、ofo双雄争霸的局面。随着2017年下半年共享单车行业洗牌的序幕拉开,有关共享单车的合并之声一直甚嚣尘上。虽然摩拜和ofo的创始团队都表达了不愿合并的意愿,但追求盈利显然是企业的必然选择。停止价格战,或许也是应对现金流吃紧和融资前景不明朗的理智选择。
值得关注的是,当共享单车巨头企业开始“收割”时,新入局企业仍在“烧钱”补贴,抢占市场。以哈罗单车为例,目前月卡仅需2元,季卡、半年卡和年卡的价格也仅是摩拜和ofo的一半。不仅如此,哈罗单车人士表示,他们下一步目标将是进入二三线城市,“相比一线城市,中小城市更容易建立起市场地位。而且二、三线城市往往没有地铁,对自行车的需求更大,很多城市的规划也鼓励共享单车。”
随着一线城市市场趋向饱和,共享单车的风潮正在逐渐吹向中小城市。根据极光大数据日前发布的《中国中小城市共享单车发展报告》显示,国内中小城市对共享单车需求极大,是潜力巨大的共享单车蓝海市场,相信接下来,在二三线城市将会掀起新一轮的圈地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