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江西省九江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共青城赛龙通信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共青赛龙”)创始人代小权一案。该院当庭宣判:原一审法院认定事实错误,适用法律错误,代小权偷税罪名不成立,无罪释放。
该案二审还宣布共青赛龙公司的偷税罪名不成立。导致改判的根本原因是,二审法院邀请了“专门知识的人”到庭,就上诉方与公诉方争议的焦点,应税总额中是否包含出口退税额,做出了专业解释。
该江西省国税局的专业人士称,出口退税额应该计入应税总额,这就意味着,此前代小权在2011年、2012年、2013年的偷税占总应税总额,一下由12%左右剧降至1.14%、1、59%和3.56%,远远达不到相关法律条款规定的,偷税总额超过应税总额的10%才追究刑事责任的标准。
2017年10月,江西省九江市下辖的县级市共青城市,手机代工企业共青赛龙停产并重组失败的旧案,引发了舆论聚焦。在这桩发生在2013年-2015年的旧案中,当地的明星企业、政府部门、地方官员、上市公司被裹挟其中。至今仍有诸多疑团待解,比如,作为当地明星企业的法定代表人,代小权为何会因为300多万元的“逃税款”而获罪?时任共青城副市长的詹政,有没有向赛龙方面索要股权?后期重组的参与方同洲电子投入的1.5亿元真金白银去了哪里?
2017年11月2日,原定于当天上午开庭审理的共青赛龙逃税案,宣布延期。此前一天晚间,共青赛龙法定代表人代小权的代理律师表示,由于其向法院提交了来自深圳海关700多万元的税单等新的证据,需要检察院和法院进行认定,因此三方最终决定延期审理此案。
赛龙死因争议
2017年10月30日,一家自媒体以《创始人离奇被捕,深圳赛龙突死之谜》一文,称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一家明星科技创业企业,一位明星海归技术创业者,如何在江西被活活搞垮?创业者莫名“被捕”,又有谁来保障民营企业家与科技创业者的基本权益?
文章发布后,共青城市委宣传部官方微博“九江共青城发布”发布微博,称共青赛龙已停产四年,截止到目前仅江西省内负债7.36亿元。
代小权案的二审开庭原定于2017年11月2日在九江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后因故延期。在代小权案件引发广泛关注后,江西省有关部门曾派员进驻共青城调查赛龙事件。
不过,到2月11日止,江西省有关部门并未公布此调查结果。
2017年10月31日,共青城市政府发表声明称,由于谷歌收购摩托罗拉公司,赛龙失去市场;赛龙2013年初,其生产经营急转直下,财务状况极度恶化,陷入经营困境,并于2013年10月全面停产。
一些媒体则援引代小权代理律师谢民的观点称,共青城政府声明并不符合实际,赛龙危机系由当地银行抽贷引发。
据了解,江西赛龙未来应该会进入破产清算程序,这几年在代小权被限制人身自由期间产生的诸多公司民诉官司也还在进行。代小权会继续委托律师妥善处理。
不过没有刑事案底,被判无罪后,代小权对创业人生又终于重新燃起了希望。他已在规划利用自己优势继续创业的后半人生。
“无论在什么时候家人还是最重要的”。现在的代小权对这句话感触更深,他感谢一直以来家人和亲友不离不弃地支持。此外,他也规划着自己的蓝图。
代小权表示,自己在看守所里就一直在想出来之后如何创业。“无罪对我没有限制了,我想跟投资界的朋友再沟通,按照一带一路的思路,往人工智能和手机产品方向来走。搭一个ODMS平台,将全产业链,研产销全过程整合起来,补齐各个公司的短板做平台通路。贯穿设计、平台、销售、研发,继续和一线品牌华为小米等公司合作,发挥过去积累的资源,帮助中国优秀的产品更好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