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扬子江药业为何不上市?深度解析背后三大原因
众创网2018-01-22

1971年成立的一个镇办小厂,经过2003年的改制,发展成了今天的扬子江药业。在工信部发布的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上,扬子江药业已连续三年位居第一。

近日,有报道称扬子江药业利税连续2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集团2017年累计实现产值703.32亿元、销售700.88亿元,产、销、利税均比上年增长18%以上。如此傲人的数据,为何迟迟没有进入资本市场呢?

扬子江药业改制埋雷 

改制“埋雷”未除,或是扬子江药业“不上市”的因素之一。虽然扬子江药业改制过去15年之久,副作用依旧残留。

2004年,扬子江药业推出职工持股计划,并成立职工持股会。据了解,扬子江职工持股会会员共计1011名。改制时的扬子江药业,总股本(净资产)估价2.66亿元,总股数1.33亿股。至今,扬子江药业总股数并未变动。 

从2016年初开始,因不满扬子江药业回购股份价格等原因,先后有12名持股者将扬子江药业告上法庭;一审败诉后,上诉者全都选择继续上诉,且二审结果依然是无一胜诉。在国家工商总局的国家企业信用查询系统中,企业资产、营收等数据方面的数据扬子江药业均选择了“不公示”。 上诉者认为,扬子江药业产销数据和披露的净资产规模并不匹配。 

持股会在章程约定中,关于股份转让相关条例规定,持股职工退休或被解除劳动合同、辞退、开除、下岗、调离本公司的,所持股份应予转让,折算价格按有限公司当时每股净资产乘0.5系数折算。同时还规定,职工对回购价款存在异议不影响管委会办理职工退股并退出持股会的相关手续。 

创始人徐镜人坚持不上市

扬子江创始人徐镜人曾对媒体说:“我们提出不负贷经营,这是数一数二的,很少企业能做到。”自2009年起,扬子江就实现零负债,有人称其过于“老派”,但徐镜人不相信“企业40%、50%的负债率能适应它的发展”?

扬子江药业既不融资,也不投资不上市,这一策略类似华为的任正非、老干妈的陶碧华、娃哈哈的宗庆后,看似保守其实也是一种打造百年基业的大智慧,目的就是踏踏实实做企业,即便遇上经济成长波峰的冰点,也能泰然处之。

徐镜人坚持“不上市”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我只想专心做我自己的本业,守好本分。”对于父亲的“三不”政策,继承人徐浩宇也有不同意见。在他看来:“那是因为从前吃了点儿亏,现在年纪又大了,更不愿意跟别人搅合在一起了。”

作为家族企业二代,徐浩宇认为,公司上市是必须的,兼并收购也是必须的,因为现在比的是实力、思维和资本。他自己创办的爱源股份,在2015年6月登陆新三板。如此看来,此一时彼一时,一旦徐浩宇上位,徐镜人的“三不”政策是否“破功”,值得进一步观察。

药业业务员三年三地行贿

2015年—2017年,扬子江药业的业务员先后在江苏徐州、吉林磐石、江苏扬州三地因向当地医生行贿,上了当地法院的判决书。

扬子江药业建立了一个庞大的销售网络。销售组织架构按照东方、东南、华南、北方、西南等区域设立了3大局、9大销售公司、35个省公司、165个办事处的销售网络 ;销售队伍由大区经理、省级经理、小区主管、渠道专员、医药代表、OTC代表构成。

它与每个业务员签定底价销售合同,业务员的收入主要以返利方式实现而不是底薪和奖金的形式获得。每个销售终端(医院)都有具体的销售人员承包,形成了“千钧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局面。在重压之下,有多少业务员选择触碰法律的底线,这点值得深究。

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至2017年,医药行业共有33家IPO企业遭中国证监会否决。其中内控规范性问题是药企被否的8大主要原因之一。证监会曾要求普华制药、圣华曦药业、西点药业明确说明内控制度是否能防范商业贿赂,而这3家药企均因公司营销模式暗藏商业贿赂风险,倒在上市路上。

阅读:
分享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给微信朋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