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货架从诞生到火爆,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高峰时,两个月内曾有30家公司进入无人货架领域,被誉为“风口中的风口”。
据统计,目前聚焦无人货架的企业至少已有50多家,猩便利、每日优鲜、猩便利、果小美、小e微店等玩家的融资和扩张速度暂时处于领先地位。
无人货架主要设置在办公空间,消费者自取商品并扫描货架上的二维码支付,典型代表包括猩便利、零食e家等。与自动售货机相比,无人货架的成本更低,通常无入驻租金,缺点是丢失率难以控制。
一个货架的成本不到500元,由于准入门槛低,导致无人货架企业都在一路狂奔,疯狂地扩张地盘。在预赛和卡位赛中,所有玩家都将无人货架的网点扩张放在首位。
猩便利在成立3个月后就宣布网点数量已经破万。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底,猩便利对外公布的进驻城市数量已达50个,网点数量超3万个,远超很多无人货架企业一年扩张的网点数。
猩便利于2017年6月由吕广渝等前美团点评高管团队创办,美团创始人王兴、前大众点评创始人张涛等均参与投资,天使轮即获得光速中国1亿元投资,11月初又获得红杉等机构的3.8亿A轮投资。在新零售浪潮中,猩便利堪称风口上的“创投明星”。
但是,快速扩张的背后也有隐患浮现。2017年12月,东方网爆料,猩便利为快速扩张、拿融资,大量接纳“无法盈利”的点位。文中写到,在其他公司已把进驻门槛提高到企业人数需达50人的情况下,猩便利仍然愿意进驻30人的公司。还有一些不满足其他公司风控标准的点位,猩便利也照单全收。
日前,猩便利在被曝出三、四线城市撤站后,在一、二线城市的业务扩张同样出现了大幅收缩的举措,公司已经开始拖欠供应商货款。针对上述问题,猩便利公关负责人回应称:“都不属实”。
猩便利在官方声明中回应,外界流传的“门店关店”,其实是猩便利在打造“便利·蜂窝”商业模式、构筑行业壁垒的必要一步,布点、商品结构、运营管理方式都会进行调整优化。
由于经营模式同质化、货损率高、刚需不高频等问题,人货架行业公司早已开始了恶性竞争。业内创业团队不择手段,BD人员串通勾结,互毁偷撤货架。烧钱买点位、买客户、抢占办公区域,恶性竞争行为层出不穷。
猩便利的转身,似乎在预示无人货架的“洗牌”时刻已经到来。曾有业内人士预计,今年将有70%至80%的无人货架企业会死在6月之前。而猩便利在春节前进行的这一波调整,也许正是公司面对如此市场环境的被迫变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