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这在中国已经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话了。如果喝完酒没法开车可以找代驾,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不过,除了代驾外最近又出现了一项“神服务”。
近日,代驾软件e代驾宣布上线“e代喝”服务,该服务上线至今,已经覆盖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一线二线36个城市。此消息一出,众多网友纷纷感叹,此前网上流传的代喝酒段子真的变成了现实。
e代驾相关人士表示,该产品历经开发数月之后终于上线,不是简单的开玩笑,而是公司十分重视的新产品。
在e代驾的APP中,e代喝服务位居第二,仅次于代驾服务。
打开定位后,便可按照酒量、标签还有距离选择自己满意的代喝人。当然,如果你对自己的酒量有自信,也可以点击“我也能喝”进行注册,成为e代喝中的成员。
从最基本的功能看,e代喝是满足了人们找人代喝酒的刚性需求。基于中国酒桌文化的根深蒂固,在酒桌上很容易就让人们打成一片,e代喝无疑适用于多个场景中。而在使用代喝功能后,就有极大可能与其他人建立深度联系,扩展自身的社交圈。
此外,深入观察即可发现,其实通过e代喝这个全新产品e代驾试图构建自身的闭环社交、发力社交领域这一“金矿”。与此前的社交工具不同,e代喝是基于喝酒这一频繁互动活动充分给予了用户交友的自由性。
e代喝事实上是以LBS定位为基础,以多种交友策略为形式打造的一个社交入口。对于e代驾来说,能够通过e代喝在串联起海量用户社交诉求的同时,顺利杀向社交领域。随着e代喝功能的全面落地和普及,e代驾的闭环社交或许也将就此形成。
而最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当在聚会喝酒发生意外,同桌人有可能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况下,e代喝此举是否合规成为众人关心的问题。
对此,有法律平台相关专家做出了解答,他认为,作为一个新兴的商业模式,目前尚没有现成、具体的法规来约束;所以值得被讨论的点可以建立在万一代喝者出事后责任如何分配与承担上。
这主要分为四个层面:
一是e代驾和代喝人之间关系,两者之间是否签订了合作协议及免责条款,免责条款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二是同桌喝酒的人是否负有法律责任,目前法院针对此类事件判决不一,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主要是基于他本人是否有恶意劝酒、强迫喝酒等行为;
三是雇佣的人在其中要承担哪些责任;
四是政府有可能会考虑公序良俗,全部当事人行为是否有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风俗等。
这也就意味着,e代喝业务虽未受到法律约束,但也有承担相应责任的风险。不可否认,在2017年的年尾e代驾选择上线新服务,大有在新的一年里“撸起袖子大干一场”的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