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武汉发挥科教资源优势 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众创网2017-12-28

11月28日下午,在武汉会议中心举行的第五批科技成果转化签约大会﹒武汉理工大学专场,现场签约项目46个,金额达81.76亿元。其中科技成果转化项目40项,签约金额17.26亿元;基金项目2个,金额为55亿元;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项目4个,签约金额9.5亿元。

仅仅百日,武汉已经举办了5场大型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206个项目吸引超过244亿元投资,一大批高科技成果引人关注。

能够掌握前沿科技并迅速应用科技成果、率先变革生产方式的城市,往往能够快速提升综合城市竞争力,进而在城市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当前,科技对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渗透性、扩散性越来越强,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不断涌现,引发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崛起。武汉多项举措大大缩短了科技成果转化周期,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率。

搭建转化平台,只是武汉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的一小步。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说,通过深入探索“大学+”发展新模式,加快构建“大学—产业—市场—政府”四位一体的创新生态系统,积极创立武汉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新体制、新机制、新体系,武汉正着力将科教资源优势变成经济发展优势和竞争胜势。

体制机制全面创新

坐拥89所高校、95家科研院所、106万在校大学生,武汉是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然而,“所在”并不代表实力。让科技成果真正“为我所用”,武汉从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破题”。

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局实行“虚拟机构、实体运作”的方式,挂靠武汉市科技局,不新增人员编制;以“高校直通车”形式,让市场主体及时掌握了解高校具有良好产业发展前景的技术创新,以此推动未来产业布局,更好地发挥高校科研成果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武汉大学校长窦贤康说,科技成果转化局通过体制创新,将政府、高校、企业三方更紧密联结在一起。

“黄金十条”激活高校成果转化

武汉光谷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赵荣凯说,依靠体制机制创新,武汉在推动成果转化、高校教师及大学生创新创业上,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出台的“黄金十条”,在国内率先提出高校成果转化收益“三七开”,允许教师离岗创业,大学生休学创业;今年出台的“新黄金十条”更提出,教师可与高校共享职务成果所有权,并可实施自主转化。这些创新政策,极大激活了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

成果转化,源于科技创新,成于金融创新。武汉市级财政专项不再“撒胡椒面”,而是多中选好、好中选优,拿出1亿元资金支持前景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探索直接股权投资模式,对产业发展前景好的科技成果,采取政府直接“领投”;设立武汉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累计投入7.5亿元引导设立子基金35只,总规模50亿元,引导社会资本支持重点产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围绕一批新兴产业和优势学科,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创建工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以及研发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新型孵化器、创新创业街区、环大学创新带、小微科创园等科技成果转化承接平台。截至目前,全市各“创谷”及创新街区累计新(改)建实体空间324.22万方;全市建成各级孵化器230家(国家级29家),各类众创空间138家(国家级38家),全市孵化场地总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

营造最优环境、服务

今年7月份,武汉正筹备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局,组成涉及科技、规划、财政等全链条的服务部门,专门承担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张海鸥迅速上报相关需求,不到一周,相关人员第一时间上门调研,拟帮助该项技术落地产业化。

8月中旬,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局正式成立,张海鸥当场与中钢设备公司签订了技术转化协议,项目实现初步落地。目前,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局正与张海鸥对接,拟共同打造一家以其团队技术为基础的工业技术研究院,开展更大规模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工作,这一技术有望为武汉带来一个千亿元规模的产业。

一股股改革创新的“活水”,正汇聚成澎湃于江城的创新春潮。今年,武汉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269家,总数达到2839家,比去年净增662家,总量与增量均创历史新高;预计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9550亿元,同比增长13%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预计达到20.63%以上。

未来5年,武汉市将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在政策制定、平台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大力度,让科技成果转化更加畅通高效。

众创网  郑旺

阅读:
分享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给微信朋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