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民生财富联合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以及东方国信发布了《2017中国高净值人群数据分析报告》,全面解读了我国拥有可投资资产600万元以上人群(即高净值人群)的整体特征、资产配置偏好以及在、消费等方面的兴趣偏好。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殷剑峰解读报告称,2017年我国高净值人群达197万人,其中36-55岁的中年人占七成,三成高净值人群汇聚广东、上海、北京。高净值人群可投资资产规模接近65万亿,财富增值是主要的资产配置目的,除商业银行外,信托公司是高净值客户的第二选择,而则EMBA成为自我提升重要方式。
三成高净值人群汇聚广东、上海、北京
在高净值人群的区域分布上,占比排名前三的地区依次是广东、上海和北京,上述三地的高净值人群数量占我国整体高净值人群数量比例约26.5%。
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优势积累下,广东聚集了全国9.7%的高净值人群,成为了我国高净值人群聚集数量最多的省份。上海则以8.8%的高净值人群占比排名第二。
报告认为,北京地区的高净值人群数量全国第三的排名显示了政策导向的作用,并预计在未来主要区域发展中,政策导向的作用将进一步显现。
整体而言,这份报告反映了我国高净值人群的地域分布情况,占比排名前十名的地区依次为:广东9.7%、上海8.8%、北京8.0%、江苏7.1%、浙江6.6%、山东5.9%、四川5.4%、湖北4.3%、福建3.7%、辽宁3.3%。
报告指出,考虑到上述区域的整体定位和现有布局及既有资源,本次排名的变化在未来几年不会太大。进一步来看,在排名前十的地区中,沿海省份依然沿袭其改革开放之后的领先优势,占据6 席。中部地区的湖北、河南领先,而辽宁省则在东北地区一马当先。
中年人占七成 富二代近二成
在人口统计的属性分析方面,报告显示在高净值人群中男性占比为59%,女性占比为41%。
报告亦指出,考虑到社会分工以及传统的家庭角色分配的不同,这一数据并不能显示以家庭为单位的高净值人群财富相关事宜的实际决策者。
在年龄阶段的统计上,46-55岁是高净值人群占比最多的区间,为39%。其次是36-45岁,占比31%。36岁-55岁共计占比69%。这一数据反映出过去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和快速涌现的几次风口,造就了以60 后、70 后为核心的企业家群体,也就是高净值人群的主力。
与中年人群对应的是,18-35岁的高净值人群占比达19%。报告解释称,这一人群的高额财富应多数源于父辈,也有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造就的新一代年轻企业家。
就高净值群体的学历水平而言,拥有大学学历的人群占比最高,为36.8%,其次是高中学历占比,为27.0%,再次是硕士群体,为25%。特别地,高净值人群中拥有博士学历的仅为1.5%,而高中以下人群占比高达8.8%。
财富增值是资产配置首要目的
报告针对高净值人群理财需求进行了调研。在资产配置目的中,财富增值始终是第一要务,以83.93%稳居榜首。而财富保值和品质生活均为42.86%,并列第二。子女教育与财富传承均为23.21%,并列第三。
报告发现高净值人群在资产配置方面有三个显著特点,全球资产配置群体更注重财富保值、品质生活和风险隔离以及股权重构等目的;而家族企业主群体更注重财富传承和移民等目的;风险隔离和股权重构则几乎均是由全球资产配置群体所选择的。
在财富管理机构的选择上,商业银行依旧是高净值人群的首选,其次是信托公司和证券公司。 “产品收益符合投资需要” 是对于机构选择的首要考虑,其次是“品牌值得信任”和“团队专业”。
此外,高净值人群的资产配置还呈现出境内资产配置集中度明显高于境外;私募基金和对冲基金等高风险投资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酒庄、艺术品等新兴乃至另类投资品种受到关注度越来越高等特点。
从资产种类来看,高净值人群的国内金融资产资产配置主要集中在信托计划、股票投资和银行理财等;国内非金融资产配置以不动产的房产为主,兼顾黄金等贵金属和字画玉器等投资;境外资产配置则以银行存款、证券基金和保险产品为主,兼顾不动产、对冲基金和信托计划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