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户降门槛、买房有补贴、创业给政策……
今年以来,武汉、长沙、成都、西安等十多个城市,先后出台了力度罕见的人才吸引政策,有的甚至成立专门的招才引智机构。
二线城市人才争夺战的背后一方面是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收紧落户、房价高企以及产业转移对青年人才的“挤出效应”,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二线城市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人才的需求呈现新特点。
人才是城市的未来和活力之源。为吸引人才,武汉“全副武装”在各方面频频出招。
2017年4月武汉成立招才局,随后围绕招才引智展开一系列动作。市招才局成立当日,泰康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东升、小米科技董事长兼CEO雷军等16人,分别受聘为武汉“招才顾问”和“招才大使”。
各区也紧锣密鼓行动。11月初,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在美国硅谷举行招才引智活动。此前该区已经奔赴多伦多、波士顿、圣地亚哥开展招才活动。
经济技术开发区则围绕汽车制造、机器人制造、智能家居以及通用航空制造等建设“4+X”人才库,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及海外建立人才工作站,并成立欧美同学会开发区分会。工作站的任务是宣传人才政策、推荐人才对接项目。此外,经济开发区还推荐了一批民营企业家担任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据官方通报,截至11月18日,武汉举行了七批“百万校友资智回汉”活动,签约额突破万亿。
武汉最想要留住的目标是大学生。
武汉作为中国重要科研教育基地,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位,拥有包括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89所高校,在校学生多达130万,是全世界大学生最多的城市,这意味着武汉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人才,这是其他二线城市所不具备的优势。
尽管武汉大学生众多,但根据武汉市人社局的统计显示,2007年有55.3%的武汉高校毕业生留汉工作,此后五年,这一比例跌破50%。2011年,仅有不足30%的“211”院校毕业生选择在武汉就业。虽然此后毕业生留汉比例略有上升,但武汉仍是人才净输出地。
2015年,蚂蚁金服发布《大学生就业流向报告》显示,在最爱远距离迁移的学生中,湖北的大学毕业生位居前列。武汉到深圳、武汉到北京位列五条热门跨省就业路线的前两名,武汉到广州则排名第五。
陈一新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刚走上社会的大学毕业生需要保姆式服务,为他们提供集体公寓、食堂,包吃包住,通过口口相传的满意度,为武汉留下更多的大学生。”
自2月打出“五年留下百万大学生”口号后,武汉几乎每月都有政策出台。现在,武汉已经放宽落户制度,大学生几乎可以“零门槛”落户,并将推行“社区公共户”“人才住房券”等制度。而且武汉市大学生在就读期间就可以个人名义缴存公积金。武汉一所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人士透露,有尚未毕业的学生前来询问,集体户口如何购房。
8月8日,武汉开发区、洪山区、新洲区、东湖高新区共275套人才公寓住房首次集体交付。陈一新公开表示,五年内将建设250万平方米以上的人才公寓,满足20万人的租住需求。
要想入住人才公寓,大学毕业生可以在网上递交申请,市招才局负责审批,各区提供房源。目前,这一系列动作似乎已经发挥了作用。
武汉人社局发布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留汉创业就业大学毕业生超过5.2万人,较去年全年的1.8万人增加2.9倍,较去年同期的1.4万人增加3.7倍。相信随着政策的继续实施,人才不断留下发展,武汉将迈向发展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