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北上广深之后 新一线大武汉将领跑中部城市!
众创网2017-12-08

一二三线城市的划分在最近10多年来一直在不断变化,“准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二线强”“二线弱”等概念层出不穷。一些区位优势明显、创新能力强、人才资金流动活跃、绿色宜居的二线大城市崭露头角,直追中国城市第一方阵。

何谓“准一线城市”?所谓“准一线城市”,并不是一个科学或者说有明确内涵限定的概念。它是一个通俗的说法,更多地见诸媒体与社会评论之中,泛指近年来风头正劲的杭州、天津、南京、武汉、苏州、成都等城市。它们的特征是GDP过万亿甚至接近2万亿元,人口将近千万甚至超过千万,并且城市的行政级别较高。

2017年6月份,中国社科院发布了《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7》,2016年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排名前10位的城市分别是深圳、香港、上海、台北、广州、天津、北京、澳门、苏州和武汉。

微信图片_20171208113212_副本.jpg

天津、苏州、武汉三个城市位列前10,充分说明在综合经济实力方面,已经具备了一线城市的水平。但另一方面,也应看到,与北上广深相比,津苏汉都有或多或少的现实差距,因此还称不上是完全的一线城市。

在所有具备成为“新一线城市”潜力的城市中,按照“上位”为新一线城市的潜力次序,应该是杭州、苏州、武汉、成都、重庆、天津、郑州、合肥、长沙、西安、大连等。其中,杭州、苏州、武汉“上位”为的潜力相对较好,而武汉综合优势显著。

过去一年,武汉对外交往中心和交通枢纽中心地位、区域创新型城市建设都取得了较大进步。2016年GDP和常住人口位列全国第9位和第8位。在中部六省的所有城市中,武汉综合经济竞争力、综合增量竞争力和综合效率竞争力3项均排第一位。

微信图片_20171208113218_副本.jpg

之所以说武汉的潜力很大,首先在“人”的方面。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高房价、城市拥挤等因素形成了离心力,中部地区和城市相对经济地位提升、就业居住吸引力增加,人口持续向一线城市集聚的趋势有所减弱。在此背景下, 2017年6月份发布百万大学生留汉系列政策,筹建人才公寓、发放“人才住房券”、开发万个基层岗位、创业享1年免费工位等措施效果显著。据公开消息显示,今年前7个月,大学毕业生落户武汉的人数是去年全年的两倍。

微信图片_20171208113231_副本.jpg

在产业及相关领域,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获批、国务院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政策红利,巩固了武汉作为全国重要创新城市的地位。2017年6月小米武汉总部签约,11月小米科技、金山软件、顺为资本举办仪式,入驻光谷金融港,积极打造“武汉第二总部”。 

在交通方面,作为全国高铁中心、全国性铁路路网中心和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城市,武汉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日益突出。相信将来,随着武汉进一步步迈入“新一线”城市,将会引领中部城市崛起。

阅读:
分享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给微信朋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