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不仅仅是在校师生们一年中最长的一次假期,也是支撑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季节之一。旅游、文化娱乐、教育培训、交通等等众多行业都会在暑期迎来持续两个月的需求井喷。
学生是暑假消费的主力军
每年暑假,学生群体都是消费市场上的“香饽饽”。
美团点评研究院发布的《学生暑假消费趋势大数据报告》显示,学生暑假消费交易额占全年的20%,学生暑假订单量占到全年的21%。
其中,正值大学生涯的“95后”贡献了暑假学生群体70%的交易额,人均花费257元,是学生群体消费主力军。大数据显示新生代的学生群体消费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
《报告》显示,学生暑假美食消费占比达到47%,小吃甜点快餐是学生最爱,订单量占比超五成。暑假期间,根据这份报告,在收入有限的情况下,学生们依然愿意购买更好的吃喝玩乐服务和体验。
除了传统餐饮、电影消费之外,暑假运动健身需求井喷,水上运动订单量占比近四成。另一方面,消费方式由单纯的线下向线上和线下融合发展的转变,更多的年轻消费者已经养成了线上搜索、决策、交易,线下体验服务的快节奏消费模式。
另外,学生在旅游方面消费也是极高的。
“95后”等新生代由于在他们成长的年代,家庭也更有能力支持其消费需求,所以消费意愿更强。在假期休息之外,他们往往提前订制出游计划。此外,作为互联网“原住民”,新生代的消费也呈现高度互联网化的特征。
在新生代的消费习惯带动下,消费升级的步伐会加快。他们的消费兴趣不仅限于物质商品,更追求服务消费和互联网创新型消费,这本身就是消费升级的体现。
再具体到服务消费中,除了交通、培训等基本服务之外,社会对娱乐、休闲、养老等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未来服务业需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释放供给能力,进一步满足升级的消费需求。
教育不是花钱越多就越好
另外,一到暑假学英语、学音乐、学舞蹈、学画画这些培训机构的招生广告就随处可见。培训机构成为暑期的一大消费热点。
突然增加的消费,却也使一些家庭的生活水平受到明显影响。暑假接近尾声之际,有媒体发起了一项关于孩子暑期消费的调查,结果显示,78.5%的家长暑期花费上万元用于给孩子旅游、报班、购物等。
一个家庭如何安排财务支出是自己的权利,本不应该由外人来指手画脚,但是这些支出事关孩子的教育,那又是需要非常审慎的。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财务问题,更是一个教育问题,事关孩子的成长。
对于孩子来说,暑假是相对集中和自由的一段时间,因此有针对性地对孩子的某一个方面进行强化培训,或者参加一些活动,倒也无可厚非。要培训,要参加活动,就要花钱。但是花钱,必须要有界限。那么这个界限到底在哪里?
同其他消费领域一样,量入为出,永远是最好的原则,否则,就要受到惩罚。同时,也要避免盲目跟风和盲目攀比。有的培训和活动看起来高大上,但对于孩子的教育实际上是没有必要的。但是由于“别人家的孩子”参加了,自己家的孩子就要参加,就属于乱消费了。
违反了上述两个原则,引发的不好后果,自然会明显地体现在经济上。这次调查中,有27.3%的家长表示,家庭生活水平受到了明显影响,即是明证。但这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为在孩子身上花钱是一个教育行为,更加不好的后果会体现在教育上,体现在对孩子品行的塑造上。
一个家庭中,家长既要爱孩子,尽到培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但是也要爱自己,不要轻易地为了孩子牺牲自己,家长必须要有自己的生活。其实这也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