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品是我哭着做的,可能有点咸,品类也不多...明天我会瘫在门口欢迎来往宾客。”
4月,一家“哭着做茶”的丧茶店,在上海“沮丧”开业,以负能量的黑色为主色调,动物界的超级网红王三三,沮丧代言。一时间,丧茶成了热点事件,围绕“丧茶“的话题,网友们也是各式各样的奇葩热议。
8月,人民网点评加了精神鸦片的“丧茶”喝不得,此话题放出又引来大量网友争议,随后人民网删除这一条新闻,但争议并没因此停止。
你的人生就是个乌龙玛奇朵
“你的人生就是个乌龙玛奇朵、加油你的最胖的红茶拿铁、前男友过得比我好红茶······”4月28号,短短半天内,丧茶开店的消息瞬间出现在了各大新闻平台和自媒体账号上面,成为了一时期的焦点。
丧茶之所以如此火,正是因为它十足十的体现了“丧文化”。
什么是“丧文化”?提到这个网络热词,不少人可能是一头雾水,但流行在网络上的“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感觉身体被掏空”等话语和“葛优躺”式表情包相信大家是屡见不鲜。
无数个90后青年从这些话和表情包里看到了真实的自我,觉得这贴近生活。从此“丧文化”成为年轻人新一轮的个性标签。
今年丧茶随着“丧文化”而出现,自然成为了年轻一代的新宠。
网红丧茶引“争议”
随着丧茶在网络上走红,一系列争议也就此展开。
人民网已删除的新闻中曾写道“丧文化”只是小范围的调侃、个性化的设置,无伤大雅,可风气一旦蔓延开来便亟需警惕。这种来自异域的“丧文化”已被证实与畸高不下的犯罪率、自杀率密切相关。这种“精神鸦片”在麻醉年轻人的同时,还一步步诱惑他们偏离正常生活与工作轨道。
有人认为“丧茶”和“丧文化”一段时间以来在年轻网民中快速感染、加速扩散,有时代表个体无奈的情绪,更多凸显群体极端、消极、绝望的心态,很值得关切与讨论。
也有人觉得。丧,远不是消极这个词语就能概括的,它只是看起来避世,但实际上是一种独特的、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那些正在遭遇“小确丧”的年轻人,他们通常不是废人,是别人眼中的有为青年。他们依然有所追求,尽管无力感总是突然来袭,他们依然热爱生活,虽然有时候也会怀疑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而真正沮丧的年轻人是那些彻底丧失目标和意义的人。
结语
表面上看来,现在的年轻人,动不动就喜欢将”“丧”放在嘴边,似乎这就是他们的日常精神状态,就像这些海报上说的一样。
实际上“丧”是表现,是对生活的一种抱怨,丧完了,生活还要继续,干了手中握这杯暖暖的奶茶,重新振作起来,这才应该是真正的“丧”文化。
世界充满恶意,让美食治愈小确丧也是一种方法。“丧茶”敢于向大家宣布我很丧,本身就是一种勇气,当丧被表达出来时,其实已经不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