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互联网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产品在各个领域大量应用,井喷式发布的智能音箱成为科技巨头们的新战场,前有亚马逊Echo、谷歌Home等硅谷大佬群雄逐鹿,后有阿里天猫精灵、小米小爱同学等你追我赶不甘落后。
关于智能音箱,坊间不同人的看法褒贬不一。有人觉得它的出现简直是智能家居领域的一剂兴奋剂,是打开智能家居行业的入口。有人则不然,更有甚者觉得它今后的前途可能会像如今的智能手表一样尴尬。
国内没有刚需
在中国,通过语音提供人工智能服务的设备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几乎没有市场研究公司追踪这类产品销量。市场研究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估计,今年中国智能音箱销量将达到200万台,远低于美国的1400万台。造成如此大差距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国对于智能音箱还未形成刚需。
美国的音乐消费者是成长于汽车上的黄金一代,汽车上都配备收音机,所以他们的音乐消费是从听收音机开始的。大家习惯了这种背景式的、实时存在式的播放,在任何一个生活场景里面都会有音乐存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更倾向于流媒体音乐形式。
因为美国人对音乐的刚性需求,他们对于流媒体音乐的使用习惯,所以在智能音箱为大家提供语音交互的时候,用户对于语义理解的要求反而没有那么高,点播歌曲的频度没有那么多。
而中国的音乐消费者,最初接触音乐是源于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港台音乐以盒带和卡带形式大量流入内地,所以大家接触音乐是一个歌手的完整专辑,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曲风,这样一来,对于智能音箱的语音交互要求就会偏高,需要整合音乐曲库和版权问题。
且从另一个方面讲,对于音箱的主要受众人群年轻人来说,他们在家的时间并不多,可是智能音箱的设计只能在家里使用。这样一来对于音箱的需求就没有那么大。
技术还未成熟
由于对智能音箱的需求小,肆意跟随国外潮流,就显示出了问题。
要知道,对于智能音箱而言最重要的“听”,这个“听”有两方面含义,一个是“听”就是指音箱给予用户的“听”的体验,这个对于音箱是最基础的;另外一个听取和识别用户语音指令的音箱本身“听”的能力,智能音箱是否能够在AI驱动下进行智能语音交互,这一点是很重要。
而鉴于国内市场产业资源缺乏有效整合、生产制造环节基础薄弱、智能语音研发技术落后,就算有云知声、思必驰,科大讯飞等企业在语义识别领域有所成就,但还是难以满足现实使用智能音箱进行语音交互的需求。
中国地域广泛,各地方言众多,虽都用普通话,但是言语表达也有差异,这一点对于语音交互要求就更高了。
没有技术作为支撑,就算你千里迢迢的代购一款国外的“高端货”回来,它可能都听不懂“中国话”。
智能音箱战场已经硝烟四起,假如不及时扬长避短的寻找到正确的路径理解国内用户和智能音箱的关系,其的热潮很快会散去,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智能音箱还在风口上,但不难想象当新鲜感过去,剩下的只有惨淡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