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保障长白乌铁路顺利通车 创新助力高效完成电力施工
众创网2017-08-09

新华社长春8月8日电(记者孟含琪)8月8日,长(春)白(城)乌(兰浩特)铁路正式开通运营,这条铁路线路是内蒙古自治区首条跨区动车组线路。被誉为“新四大发明”的高铁科技感十足,在保障其运行的工程建设中,也有不少创新工艺和高科技助力。

高铁开通运行离不开电力保障。据长春供电副总经理梁晓亮介绍,长白铁路吉林长春小合隆牵引站220千伏外部供电工程原计划于2017年12月31日完成,但为保障长白乌铁路顺利通车,政府部门要求7月30日线路应具备投运条件,工期缩短近一半时间。为了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电力相关部门不仅在人力、物力上积极协调,更重要的是借助各类高科技和创新手段助力工程高效顺利完成。

“过去大伙印象中,工程都是靠苦力和老师傅经验才能完成,现在尘土飞扬的工地里也越来越离不开高科技了。”小合隆项目经理刘永清说,“这就是科技给施工带来的变化。”

距离小合隆牵引站不远的于家炉项目正在施工,随着工作人员操作遥控器,一台黑色、直径约90公分的无人机就伴随着低沉的轰鸣飞到空中。无人机主要用于在两个塔之间穿针引线,过去这份工作主要靠人工在田地间穿线,通过无人机不仅节约时间,还不影响农民耕种。”

除了无人机,两塔间铺设的绳网也引人注目。由于需要架线的下方还有高压线路,为了保障居民正常用电又不威胁施工人员安全,过去需要在运行的高压线上方搭建木质越线架。搭建不仅周期长,耗费人工较多,而且给前期工作带来诸多影响。为了节省时间、降低成本,常在一线的工人根据工程特点,创新想出用一种新型迪尼玛材料编织的索桥网代替木质越线架,一天时间就能完成封网制作。

从农业大棚获得灵感创新使用发电机驱动热风炉保暖施工土地,大量使用机械化代替人工……据该施工项目负责人孙峰介绍,随着科技进步发展,地势较好的电力施工场所,90%都能用机械代替人工完成。

“我们在电影里常看到,机械化未来将完全取代人,使人从繁重辛苦的工作中解放,这一天相信很快就会到来。”孙峰说。

阅读:
分享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给微信朋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