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概念很早以前就出现了,在很多科幻题材的电影中也是有出现的,但真正引起我们关注的还是近两年。尤其是在谷歌AIphaGo横扫围棋界后,人工智能的能力被提到了新的高度,也引起了普遍的关注。
人工智能不仅仅是在工业方面、包括医疗、金融、教育等多个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宋继强在介绍深度神经网络的算法发展的时候曾经表示过,由于有了足够的数据、计算量、深度神经网络的方法,在视觉的识别、语音的识别方面机器已经突破了普通人的能力。人工智能是未来的趋势,必将影响我们的生活,对于媒体行业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过去,传统媒体扮演着信息过滤器的角色,这也是法兰克福学派所批判的“景观社会”,媒体只对社会做有选择性的呈现,最终受众得到的是一个扭曲的景观。在今天,人工智能是否能够呈现一个更加客观的社会镜像?人工智能带给媒体行业的究竟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的呢?
“第一,相比其他产业,媒体行业是否存在着特殊性?”
我们从新闻客户端中点击一条新闻,与我们从自动售卖机中购买一瓶可乐,这两个动作是否可以等量齐观,如果我们承认,媒体不是一种消费品时,那么衡量其价值的标准也不应该只是简简单单的一些数据,在西方国家,媒体长期扮演着立法、司法、行政之外的“第四权利”的角色,他不仅取得了商业的成功,同样也扮演着社会守夜人的角色。媒体从业者人物设定的主流都是积极向上的。
“第二、人工智能是否将全面替代传统媒体记者编辑?”
现阶段,无论是自动写作软件、还是视频自动剪辑,都不过是对传统媒体从业者的初级拟态,从这一点上看,人工智能短期内取代的主要是菜鸟写手,媒体老炮们的地位依旧岿然不动,理论上不会引发媒体行业大规模的失业浪潮。但是,未来人工智能是一种大趋势,人工智能必将会加速进化,发展出不同的技术逻辑,相信到了那个时候才是整个媒体行业的凛冬。
“第三、传统媒体在深度报道重要领域的阵地失守。”
国际新闻和调查报道是传统媒体在深度报道方面的重要领域。一方面,国际新闻报道数量持续下降。2013年,美国广播公司、国家广播公司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共计报道国际新闻1671分钟,市场还不到20世纪80年代的一般。而数字新闻媒体由于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反而有更多的资源在国际新闻这一大领域大展拳脚:另一方面,充满风险、高成本的调查性报道日益稀缺。《美国新闻学评论》提出,调查性报道记者编辑协会的成员已经从2003年的5400减少到2010年的4000名了。传统媒体行业的从业者数量减少、报道数量的降低,直接削弱了传统媒体的深度基础。
这大概正是当下媒体行业所面临的困境,拥抱人工智能可能被其吞噬,而抗拒新技术无异于自杀,从悲观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正在摧毁传统媒体行业的基础,从乐观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正在把媒体行业变成一个全新内容产业的一部分。最后,在任何一个社会,作为中立、第三方的新闻媒体始终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这种价值,并不仅仅是表现在任何一个单一的方面,媒体也许不再是强大的“第四权利”,但至少应该是守住社会灯塔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