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进入了双微时代,很多人的生活碎片都被“微博”“微信”这类APP所连接。每天睡觉前刷一遍才能睡着,早上醒来后拿起手机又会不由自主的刷起来。正是因为“微博”“微信”已经深深嵌入每个人的生活,很多人开始利用微博微信卖起了东西,也就有了“微商”的说法,前两年,发展微商的人可谓是泛滥,但是在近两年这些人似乎开始消停了。
双微的由来
2009年微博诞生,中国的Web2.0时代开始拉开序幕,2011年微博营销开始发酵,并在随后的一两年内火爆异常,成为中国社会化营销的鼻祖(当然论坛时代就有论坛营销,但其普及度远不及微博),“那时去甲方提案,不谈一下微博营销,你都不好意思说再见。”这也是当时微博营销概念火热的一个体现。直到2012年8月微信公众平台上线,随后微信营销逆势而起,并逐渐盖过了微博营销的风头。大概在2013年,所谓「双微运营」(微博和微信运营)成为了中国社会化营销的标配,大部分社会化营销都围绕微博、微信及其形成的KOL生态进行,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很久。
移动互联网时代,双微运营面临挑战
为什么这两年“微商”越来越少了呢?互联网越来越发达,切入我们生活中的APP越来越多,不再是仅仅被双微所占领。相关数据分析来到2017年,消费者可能对某一两款应用依赖性更大(比如微信),但更多的可能是他们在不同的时间段使用不同的应用 ,今天一个使用社交媒体的人典型的一天可能是这样的:
在一天内,人们的的时间被不同的APP切割成碎片。在这种环境下,如果社交媒体运营依然固守「双微运营」的策略,显然具有巨大的弊端。单独依靠“双微营销”将会面临覆盖面有限、内容形式受限、圈层传播受限等问题无法精确瞄准消费群体。
此时大家应该已经可以看得出“双微”所面对的市场已经大不如从前了,这也证实了近两年做微商越来越不景气的原因。
全社交平台营销来临
在碎片化的今天,很多人表示,双微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来临的是全社交时代,顺应时代的需求,现今的营销方式也应该是全社交平台营销
在国外随着Instagram, Snapchat等新兴社交媒体的崛起,大部分品牌都在考虑多平台的社会化营销策略,总体来讲基本上形成了基于Blog, Facebook, Twitter, YouTube, Instagram,Snapchat这六大平台的营销,它们共同承担了品牌长文章,短文章,图片,短视频,长视频的内容传播任务。
相对国外的社交媒体环境,国内的社交媒体环境进化更快,也更复杂,但总体来讲也并未脱出 长文章,短文章,图片,问答,短视频,长视频,直播 这几种主要形式。
中国的全平台营销主要基于这些形式,形成了由微博,微信公众平台,优酷,今日头条,秒拍,知乎,豆瓣,网易云音乐,贴吧,直播(花椒,映客,一直播)等,再加上自己所处领域的垂直平台,形成的矩阵。
种种数据表明,“双微时代”已经过去了,双微营销也将被淘汰,要想再在网络销售的道路上立足脚跟,就必须顺应全社交平台时代,学会全社交平台营销。当然由于中国社交媒体环境的复杂化,也许并不是所有品牌都要兼顾所有社交媒体,而是要根据品牌的调性和需求寻找适合的社交媒体。
总的来说,想要做好网络营销就是应该顺应“全社交平台营销”的大环境,再去根据自己的需求稍作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