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是原金山软件副总裁,馒头商学院创始人、企业互联网转型首席教练,于2014年创立馒头商学院,专注于帮助企业实现互联网转型。2016年9月,馒头第二届开学大课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吸引近千人参与。2014年,王欣离开金山,创立了馒头商学院。3年间,馒头商学院积累了100万+用户。
1996年,王欣从青岛大学毕业,大学学计算机。那时候,程序员很少,女程序员那更是少之又少。工作国家包分配,她父母让她找一份比较稳定的公务员的工作。但是她一定要去一家台湾合资的IT企业工作。在那个年代,计算机系的毕业生实在太好找工作了。各个大机关都来选人,王欣说“我们班的学霸们都去了国家机关,有的甚至进了市委”。
王欣说九十年代末的青岛还是一个小地方,只有三家IT相关企业。小城市特别安逸,我那时候上班到家里,走路就15分钟,中午还可以回家吃饭、睡个午觉。直到1999年,有一次去北京出差,心就野了,她看到中关村大街、海龙,熙熙攘攘。1999年,正是互联网最火的时候,车上到处写着「人人都上 Chinaren」,搜狐的广告挂得到处都是,她想再也不能再回青岛那个小地方。于是,她背着一个双肩包来到了北京。
那时候北京的动物园除了卖衣服,还有一个人才市场,她去投简历,投了金山。后来HR通知她去面试,说是在翠宫饭店。王欣形容:到了以后,我看到每个人都热火朝天地干活。这时候,有一个穿着白T恤衫和牛仔裤的人进来握了我的手说:你好,我叫雷军。那时候雷军没有现在这么出名,感觉就是比我们大一些的学长,长得特别干净,说话特别快。
雷军面试了我一会儿,就劝我改行。
王欣:“雷军面试我,叫我改行,他说女生写程序是没有前途的。我就跟他据理力争,然后雷军问我:你写程序有写诗一样的感觉吗?我说:我没有。他说:这不就完了吗?于是我成为了金山第一批产品经理”。
以前在互联网行业,都是程序员自己做需求,自己写代码,可能有时候团队里会有一个 team leader 相当于所谓的「项目经理」,但实际上没有专门是产品经理这个岗位。九十年代末,微软进入中国,中国的软件业也才刚起步,供小于求,是产品稀缺的年代。不光是产品,软件连品牌都没有几个。软件业的产销是断裂的,产品的开发就是程序员自己想自己写代码,然后交给市场经理去卖。但是后来市场越来越供不应求,软件制造商需要对用户需求再进一步切分,然后根据市场上的空白再去进一步定义一个产品,于是,整个行业都特别缺产品经理。
其实回头看看我们那批产品经理——也就是后来的「金山五虎」——还挺牛的。比如暴风影音冯鑫,「说不得大师」邢山虎,还有成都梦工厂裘新。比我们晚的,有一些程序员出身的最后做了产品经理,比如陈睿,也有设计师做产品经理的,比如大名鼎鼎的黎万强。
那时候我们都很小,不知道我们这批人将来会对互联网影响那么大。但是就是我们这些人成了金山的第一批产品经理。当然,带我们的人就是金山最大的产品经理,雷军,雷校长。
王欣说“很多年以后大学同学聚会,我看到当初那些最优秀的同学们,一辈子也就这样了。我还是挺幸运,在当时选择了虽然看上去不怎么样,但其实是朝阳产业的工作”。
王欣回忆和雷军一起做推销
雷军会带着我们拿着软件盒子向客户推销。雷军每次都卖得特别好,回来以后他会很得意地问我:王欣,你知道为什么我卖得比你好吗?
我也很郁闷,为什么一个大姑娘能卖得比大老爷们还差。
雷军对我说:你看,我每次推销的都是手里拎袋子的人,拎袋子的人都是买过软件的人,证明他/她是有软件购买习惯的。我找的是目标用户,但你是随便抓到一个人就推销。
我们这些新兵,是中国第一代产品经理,前面根本没有参照系。怎么办?雷军亲自给我们做培训。
那时候,金山有一个干部训练班,冯鑫、邢山虎、裘新、陈睿、黎万强这些都在里面。
讲的课也挺有意思,都是雷军自己写的课件。比如有个课件题目叫《以史为镜谈战略》,是讲金山的战略和金山的成长史,微软为什么能打败WPS;还有个题目叫《做好管理并不难》。总之都是挺朗朗上口的,七个字的,跟句诗似的。
雷军亲自写PPT、做培训,课件题目都像「七字真言」。
雷军是理科生中的文艺青年,他有段时间特别喜欢看《小说月刊》。雷军的阅读量很大。有时候我们一起出差,飞机上我坐在他边上,能看到他去程一本书、返程一本书,看得很杂。
我记得,雷军还教陈睿他们如何打领带。以前程序员都穿着T恤衫、大短裤、拖鞋去见客户,雷军告诉他们说见客户一定要穿衬衫。
刚进公司,我们被要求做两件事情,一是站店面,二是接电话,非常枯燥。后来我看到张小龙有篇文章说:想要做好生意,必须至少见一万个客户。我们当年就是这么被训练出来的。
雷军带着我们拿着软件盒子向客户推销。雷老板每次都卖得特别好,回来以后他会很得意地问我:王欣,你知道为什么我卖得比你好吗?
我也很郁闷,为什么一个大姑娘能卖得比大老爷们还差。
雷军对我说:你看,我每次推销的都是手里拎袋子的人,拎袋子的人都是买过软件的人,证明他/她是有软件购买习惯的。我找的是目标用户,但你是随便抓到一个人就推销。
我恍然大悟。
雷军非常强调细节。比如拿宣传单页给用户,不能以本人的视角递过去,而是应该反着以用户的视角拿过去。再比如,包装盒的正面、侧面、反面的设计,在各种货架上的陈列、怎么把卖点和价格写得让用户一看就知道,这些都有很深的讲究。
之所以后来,我们这群人都能独立创办一家公司,其实和当年那些看似无用、非常琐碎、非常枯燥的细节是有关的。
接用户的电话、站店面卖盒子……哪有这么多高大上的事情,工作就是大量的经验积累。而一旦有了一万小时的积累,真正去做事情的时候,根能扎得非常深。这些看似毫无技术含量的事情,考验的是能不能耐得住寂寞,并且能从中找到提升的动力。
那时候金山有个会议室叫做「龙行八方」,每天中午我们五个产品经理就一起在会议室里铺着报纸、吃着盒饭,满屋子都是饭味,大家热火朝天地讨论营销方案。
回忆起来挺辛苦,但也很甜蜜。那是人生中最无忧无虑的一段时光。
王欣说,那段时间很辛苦,但从琐碎的工作中能找到提升的动力。
每一次产品上市,雷军都要带着我们开庆功总结会,大家一起讨论哪些地方做得有问题,哪些地方需要提升。除此之外,金山固定周二周三都会有读书会。雷军非常注重员工的个人成长。
雷军也会用各种方式「折磨」我们。每个产品经理都要做海报,雷军的习惯是把每个海报贴在墙上,让所有人指出某个海报中的问题,基本上他不会亲自说什么,但他会把大家的意见反馈给你,你就会觉得自己做得简直是烂透了。
还有一种「折磨」人的方式,就是当我把我的方案和产品给他展示,他最后轻轻说一句:「让我说你什么好呢」,这么一句话真的是比骂我还难受。
然而,我还是庆幸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有一个能带着我成长的老大。虽然我对自己的成长一无所知,但我知道有前人是登过顶的,我沿着他的脚步走就好了。
铆定一个职场中的榜样,跟着他走。而这个偶像和榜样,他对你怎么样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很信他,让他带着你走一段时间,这件事本身会给你非常大的力量。找到这个人,对你比对他要更重要一些。